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项迎春  韩奇  俞蔚 《医药导报》2006,25(1):23-24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单用及两药合用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血压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9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缬沙坦组30例,均服用缬沙坦80 mg,qd;苯磺酸氨氯地平组31例,均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qd;联合用药组37例,服用缬沙坦80 mg,qd,合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qd;3组均持续用药4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第1,2,4周末测坐位血压、心率,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4周后,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为70.0%;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总有效率74.2%;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1.9%,且降血压幅度分别大于单用药组。3组降血压作用较治疗前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联合用药组与单用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心率均无明显改变。缬沙坦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联合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16.1%和18.9%(P>0.05)。 结论缬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均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普遍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治疗,然而PCI术后出现的无复流(no reflow)现象会使患者随后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目前无复流现象仍是PCI治疗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回顾分析浙江医院PCI术后无复流患者的处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3.
正没空下厨,餐餐外卖,是许多年轻人的日常现状。近日,媒体报道有一位温州姑娘因腹痛不止、呼吸困难被紧急送进了医院。医生诊断,小琳可能是高血脂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医生发现抽出的血浆呈现"猪油色",  相似文献   
54.
血脂异常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基层血脂异常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实施相对复杂,在基层转化应用困难,本规范综合基层高血压管理实践经验,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在《浙江省血脂异常社区综合防治规范》试点实施基础上,经优化整合,形成基层血脂异常健康管理规范,用于个体血脂异常健康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55.
计算机冠状动脉成像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无创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方法.而双源螺旋CT的应用,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提高,已成为临床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高龄患者 ,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术 ,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0例急性心肌梗死高龄患者经急诊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 ,9例主动脉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 ,分别由术前 ( 32 6 7±2 35 )mmHg和 ( 4 6 11± 4 17)mmHg,上升至术后 ( 10 5 11± 10 8)mmHg,和 ( 86 11± 8 93)mmHg ,(P <0 0 0 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 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 ,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 ,降低病死率 ,减少血管再闭塞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估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能力,分析影响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原因。方法采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对在本院门诊或住院拟诊冠心病的74例患者进行检查,将病变分为钙化、非钙化及混合性病变,分别评估每个病变节段的狭窄程度(分为〈50%、50%-75%、〉75%3种),并分别测定各段钙化病变的钙化积分。以ICA为标准,评价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检查出344处病变节段,其中钙化病变50处,非钙化病变146处,混合性病变148处。双源螺旋CT对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8.4%。双源螺旋CT对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以及混合性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0.0%、78.0%、78.3%,其中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明显低于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均P〈0.05)。此外,双源螺旋CT评估准确的病变钙化积分[(160±107)Hu]显著低于评估不准确的病变钙化积分[(391±200)Hu](P〈0.01)。结论双源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高,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但对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下降,其中钙化积分明显升高是导致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准确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专家网络跟踪临床指导”的培训模式对提高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以及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方法2008年12月选择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55名社区医生,进行高血压临床知识和病例诊治能力的基线问卷调查。以其中网络信息系统健全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0名为干预组,采用知识培训结合网络指导的模式进行3年的全程跟踪指导;另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425名为对照组,仍用常规集中授课培训模式。干预后于2011年12月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种模式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社区医生运用专家网络跟踪指导模式培训后高血压的知识和病例诊治能力均明显提高;对高血压防治基础知识、高血压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分别由37.0%(159/430)、45.6%(196/430)、42.8%(184/430)提高到66.8%(284/425)、81.4%(346/425)、77.6%(330/425);高血压诊治正确率由干预前的38.4%(496/1290)提高到73.3%(946/1290)(P〈0.01)。对照组医生培训后高血压知识和病例诊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干预区。结论“专家网络跟踪指导”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有效地改善培训模式是提高社区医生高血压诊治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9.
老年人造影剂肾病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使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并探讨老年人发生CIN的危险因素. 方法 老年患者195例,造影前6 h和造影后12 h使用静脉等渗生理盐水(1 ml·kg~-1·h~-1)水化,有明显心功能衰竭患者剂量减半;测定造影前3 d内和造影后第2、5天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结果 (1)195例老年患者中,发生CIN 17例(8.7%);造影后3个月,11例血肌酐恢复到术前水平;2例转变为慢性肾衰竭,但不需要肾脏替代治疗;3例肾功能持续恶化,需要维持血液净化治疗;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造影后第2天血清cystatin C与造影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7,P=0.891);而造影后第2天血肌酐(89.3±33.8)μmol/L,与造影前(100.1±18.9)μmol/L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6,P=0.000);造影后第5天血清cystatin C、血肌酐均恢复到术前水平.(3)发生与未发生CIN患者其性别、造影剂剂量、基线血肌酐、冠心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基线cystatin C、糖尿病、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OR=9.597)、糖尿病(OR=8.104)、基线cystatin C(OR=6.654)、基线血肌酐(OR=1.039)是CIN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患者在充分水化后使用低剂量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具有较高安全性;发生CIN的危险因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基线cystatin C、基线血肌酐;血清cystatin C与血肌酐比较,预测CIN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抗心衰药物及心脏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5 5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三位片检查,测定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综合治疗前后的变化,随访18~2 4个月,观察心衰控制情况。结果 5 5例入选患者经抗心衰药物及心脏介入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活动耐量不同程度增加,心功能改善,心胸比例、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各项指标好转。结论 抗心衰药物及心脏介入综合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