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不同类型疫区监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河南省不同类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的人间疫情、宿主动物监测及影响因素,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计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1990至2000年,河南省HFRS呈稳定下降趋势,其中姬鼠型疫区一直呈下降趋势,家鼠型有一定有春、冬两个季节高峰。(3)家鼠型疫区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8.07%),黄胸鼠、小家鼠次之。野外以黑线姬鼠(33.67%)和大仓鼠(42.5%)为优势种。姬鼠型疫区居民区以褐家鼠(46.12%)、小家鼠(42.92%)为优势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占绝对优势(83.04%),大仓鼠为次要鼠种(11.49%)。混合型疫区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73.8%),黄胸鼠为次要鼠种(17.83%);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49.66%),大仓鼠次之(36.43%)。(4)家鼠型疫区居民区褐家鼠带病毒率较高,其次为黄胸鼠、小家鼠,野外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姬鼠型疫区居民区以黑线姬鼠带病毒率最高,褐家鼠及小家鼠次之,野外仅有黑线姬鼠带病毒。混合型疫区居民区带病毒鼠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野外为黑线姬鼠、大仓鼠、黑线仓鼠。(5)在姬鼠型疫区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中发现带有Ⅱ型HFRS病毒。说明我省姬鼠型疫区已发生向混合型疫区的转化。结论:我省HFRS不同疫区呈不同流行特点,制定防制措施应根据监测结果分别实施,并密切观察不同疫区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蛋白1(HMGN1)对小鼠BV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0、 100、 200、 500、 1000、 2000)ng/mL的重组HMGN1孵育BV2细胞6 h。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 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RNA水平。随后把小胶质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抑制剂组和拮抗剂组。模型组用500 ng/mL的HMGN1处理BV2细胞,拮抗剂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加入瑞沙托维(resatorvid)/TAK-242进行干预,使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中的M1/M2型标志物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NF-κB抑制物激酶β(IKK-β)的蛋白表达。结果 HMGN1处理后,BV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呈阿米巴样;与0 ng/mL HMGN1组相比,TNF-α、 IL...  相似文献   
13.
应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武汉地方株滴鼻加用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免疫Balb/C鼠,取脾细胞与来自实体瘤的SP2/0细胞融合,培育出分泌抗RS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8株其中3株有中和病毒作用。应用RSV感染Hela细胞作为RSV抗原建立了RSV的免疫转印方法,并应用免疫转印对各单抗的病毒蛋白特异性进行了初步识别:发现1株单抗识别RSV M蛋白,1株识别22 K蛋白,2株识别G蛋白,另外4株单抗的蛋白特异性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1991~1994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郭万申,李林村,张彦平,余福勋,韩唤霞,曾贵金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钧体病)是由钧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河南省自1957年证实有本病存在,于60年至70年代先后发生8次大的流行。1976年...  相似文献   
15.
了解流行性乙型肘炎病毒各蛋白成分在刺激机体免疫应签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而且可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使用的乙脑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建立乙脑病毒免疫转方法,应用免疫转印方法分析乙患者血清IgG、IgM抗体对乙病毒蛋白的反应性,并比较免疫转印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乙脑IgM抗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滴度的简易空斑试验方法.方法 应用琼脂糖覆盖细胞单层、中性甲醛固定及中性红染色的试验流程检测病毒滴度,并比较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检测效果.结果 试验组形成典型合胞病变,即感染细胞发生融合后形成多核巨细胞,直径为1.5~2.5 mm,合胞形态不规则,细胞界限不清.空白对照组未见典...  相似文献   
17.
<正> 1990年,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流行,全省共发生病例9511例,发病率为11.12/10万,死亡565例,病死率为5.86%,是继1970年后的又一个小高峰年。全省129个市、县,除淇县无病例报告外,其它市、县均有病例发生。本文收集了1990年河南各市、县乙脑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建国以来历年乙脑疫情数据及有关调查研究资料,结合1990年的气温、降雨情况,对1990年河南乙脑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各蛋白成分在刺激机体免疫应答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而且可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使用的乙脑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建立乙脑病毒免疫转印方法,应用免疫转印方法分析乙脑患者血清IgG、IgM抗体对乙脑病毒蛋白的反应性,并比较免疫转印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乙脑IgM抗体差异。结果:应用免疫转印方法检查89例乙脑病人血清IgG、IgM抗体对乙脑病毒蛋白的反应情况,发现绝大部分病人血清IgG抗体可识别E蛋白,部分病人尚可识别NS5,NS3,NS1蛋白。说明E蛋白是乙脑病人血清识别的主要蛋白,在免疫保护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从正常人群中筛选出了45例乙脑隐性感染者,分析隐性感染者血清IgG抗体对乙脑病毒蛋白的反应性发现隐性感染者对NS5蛋白的反应机率明显低于显性感染者。而病人血清IgM抗体主要识别E,NS5蛋白。免疫转印法检测乙脑IgM抗体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P>0.5),二者的阳性符合率为95%,阴性符合率为78.78%,总符合率为93.25%。结论:乙脑病毒E蛋白是乙脑病人血清识别的主要蛋白,在免疫保护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运用免疫转印法检测乙脑IgM抗体可早?  相似文献   
19.
20.
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各地的主要蚊种构成不尽一致,但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普遍存在,且为主要蚊种之一。淡色库蚊的密度高峰与乙脑发病高峰相一致,比乙脑发病高峰早约一个月左右。从新安县淡色库蚊中分离到一株乙脑病毒,其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0,白然带毒率为3.48‰±0.00347。初步认为淡色蚊可能为我省乙脑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三带喙库蚊与乙脑的流行关系密切,不排除其作为我省乙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各地仔猪的乙脑抗体50%阳转日的早晚有所差别,反映了各地乙脑发病强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