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 用能谱CT的方法评估成年人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05例成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测量,并用能谱CT扫描评估腹部脂肪分布特点。结果 与非肥胖者相比,肥胖症患者的腹部皮下脂肪、腹腔和肝脏异位脂肪含量均较高(P<0.05),而肌肉内脂肪(IMAT)含量并不随BMI而增加;中年组的腰围、腰臀比、腹腔面积和IMAT均较青年组高,且中年组的肌肉含量较青年组低,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腹腔面积和肌肉含量高于女性,而女性的皮下脂肪面积、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和竖脊肌内脂肪含量高于男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BMI、年龄和性别的受试者的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不同,因此,应重视对肥胖症患者的异位脂肪分布的个体性评估。能谱CT可作为异位脂肪评估的重要手段,为制定个体化的减重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肌肉内脂肪含量增加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年龄增加、活动受限和创伤等密切相关。肌肉内游离脂肪酸可以使葡萄糖转运蛋白4易位,减少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肌肉内脂肪释放炎性因子,加重胰岛素抵抗。此外,肌肉内脂肪的增加还严重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减少肌力,与肌少症密切相关。饮食、运动和药物均可影响肌肉内脂肪含量。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新发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现状及强化血压控制过程中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警干预的研究(chinese diabetes complication prevention study,CDCPS)Ⅰ期研究中年龄50~75 岁新发 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和知晓率,根据血压控制方式分为4组(A组未用药;B组1种药;C组2种药;D组3种药),分析在第20次随访(第20个月)的血压情况与不同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 (1)771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48.4,知晓率为 81.0。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入组前高血压的治疗率为78.8,入组后患者高血压的病程和血压水平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相关。除D组外,调整后的其余治疗方案均能使患者收缩压达到满意控制并基本维持稳定;舒张压也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第20次与基线相比,除D组舒张压外,所有组的收缩压及其余3组的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老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根据血压基线水平和高血压病程制定包括以生活方式指导为基础,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  相似文献   
14.
于冬妮 《保健医苑》2023,(11):18-20
<正>血糖是评价糖尿病病情和制定糖尿病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居家血糖监测是糖友们自我管理的重要部分。目前常用的居家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末梢毛细血管血糖和动态血糖监测等。定期的血糖监测,可以使糖友们更好地了解病情,避免出现各种糖尿病相关的急慢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北京医院减重门诊患者的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及消耗、人体测量、人体成分的基本情况。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在北京医院内分泌营养减重联合门诊就诊的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的患者89例,平均年龄(45.8±16.4)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54例,分为糖尿病组(n=35)和非糖尿病组(n=54),比较2组患者的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及消耗、人体测量以及人体成分的基本情况。结果 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超重及肥胖患者(BMI≥24 kg/m2)的进餐速度都偏快,多在10 min内用餐完毕,偏爱中餐和肉食,不喜欢热食。非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患者的餐馆用餐频次(3~5次/周)高于糖尿病组(1~2次/周)。与糖尿病组比较,非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脂肪供能比[(34.9±7.6)%比(30.8±5.9)%]更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232.2±59.7)g比(283.6±89.5)g]、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7.9±8.3)%比(53.4±7.1)%]、静息代谢率/体质量比值[(66.9±9.6)kJ/(d·kg)比(71.1±7.9)kJ/(d·kg)]较低(均P<0.05),而两组间总能量、蛋白质、优质蛋白质、脂肪摄入量,蛋白质供能比以及静息代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平均BMI(32.8±4.4)kg/m2,最高达53.5 kg/m2。与糖尿病组比较,非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臀围[(117.15±9.9)cm比(111.1±8.2)cm]、上臂围[(36.4±3.8)cm比(34.0±3.3)cm]、三头肌皮褶厚度[(36.1±8.9)mm比(31.6±8.8)mm]较大(均P<0.05),年龄偏小[(41.7±16.9)岁比(52.9±13.1)岁,P=0.001],而两组间体质量、BMI、腰围、颈围、双手握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患者的体质量[(94.8±18.3)kg比(86.9±17.2)kg]、体脂肪[(39.7±11.3)kg比(33.5±8.9)kg]、体脂百分比[(41.7±6.5)%比(38.5±6.7)%]、内脏脂肪面积[(145.3±24.8)cm2比(130.7±27.5)cm2]均高于糖尿病组(均P<0.05),而BMI及骨骼肌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糖尿病组患者比较,超重及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年龄偏小,饮食习惯更差,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构成比及相关因素。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2003年~2010年于卫生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876例,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非糖尿病肾病(非D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DR)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非DPN)组,计算DN、DR、DPN构成比,比较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R、DN、DPN的相关因素。结果 (1)DN构成比为34.5%,DR构成比为42.4%,DPN构成比为82.3%。(2)DN与非DN两组间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甘油三酯(TG)、尿酸(U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DR与非DR两组间仅糖尿病病程、SBP、空腹C肽(FCP)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DPN与非DPN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TC、LDL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N与SBP、HbA1c、FBS、HDL、UA、糖尿病病程有关(OR值分别为1.022、1.098、1.075、0.501、1.004,1.048,P<0.05或P<0.01);DR与SBP、HbA1c、糖尿病病程有关(OR值分别为1.017、1.102、1.097,P<0.05或P<0.01);DPN与HbA1c、LDL、糖尿病病程、年龄有关(OR值分别为1.226、1.370、1.041、1.058,P<0.05或P<0.01)。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N、DR、DPN均与糖尿病病程和HbA1c有关,控制血糖对防治微血管病变意义重大,综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酸可以更好的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3-2010年卫生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的17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分为三组,UAER<20 μg/min为无糖尿病肾病组(NA),20~ 200 μg/min为DN微量白蛋白组(MA),≥200 μg/min为DN大量白蛋白尿组(LA).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寻DN的相关因素.结果 (1)175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NA组1246例,MA组408例,LA组104例,DN构成比为29.1%.(2)NA、MA、LA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9.87±12.77、62.52±12.74、64.44±12.74)岁,体重指数(BMI)分别为(24.90±3.42、25.53±4.00、25.53±3.91 )kg/m2,糖尿病病程分别为(8.39±7.12、10.77±8.02、12.84±7.97)年,收缩压(SBP)分别为(133.42±18.19、142.72±20.21、151.12±21.91 )mm Hg,舒张压分别为(78.75±10.66、80.79±12.21、83.33±13.61 )mm Hg,空腹血糖(FBS)分别为(8.25±3.43、9.02±3.72、9.22±4.62)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分别为(8.88±2.10、9.34±2.36、9.10±2.36)%,尿酸(UA)分别为(288.04±90.41、307.23±96.96、374.28±105.47) mmol/L,甘油三酯分别为(1.72±1.51、2.06±1.88、1.94±1.4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1.08±0.30、1.02±0.29、1.07±0.28) 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分别为( 9.24±9.02、11.24±9.74、11.06±9.29) μU/ml,空腹C肽分别为(462.31±289.94、510.02±350.08、595.93±445.86) pmol/L,上述指标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N与糖尿病病程、BMI、SBP、HbAlc、FBS、UA有关(OR值分别为1.041、1.055、1.028、1.116、1.100.1.004,P<0.05或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应综合控制体重、血压、血糖和UA水平,有助于防治D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肾功能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评估的影响。方法对老(269例)、中(254例)、青年(93例)三组患者肝、肾及胰岛功能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组糖尿病肾病(DN)及慢性肾损害(CKD)发生率较高,与中、青年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DN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C肽(C-P)及胰岛素(INS)曲线下面积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回归分析显示,DN与C-P曲线下面积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肾功能减退会造成C-P及INS的蓄积,此时C-P及INS浓度的增加并不代表胰岛分泌功能增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N及CKD发生率较高,应注意肾功能减退对胰岛功能评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新发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动脉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数据,分析333 例新发2 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24 个月前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IMT的变化。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和配对t 检验。结果 新发2 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后TC、TG及LDL-C水平显著下降(P值均为0.000),且均保持在较低水平;用药24 个月后股动脉IMT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P=0.022),颈动脉和髂动脉IMT并无显著变化;研究期间未观察到阿托伐他汀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安全有效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