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65篇
  免费   12580篇
  国内免费   7113篇
耳鼻咽喉   1236篇
儿科学   2232篇
妇产科学   774篇
基础医学   7738篇
口腔科学   2676篇
临床医学   15709篇
内科学   10961篇
皮肤病学   1403篇
神经病学   2756篇
特种医学   4978篇
外科学   11359篇
综合类   34929篇
现状与发展   29篇
预防医学   14874篇
眼科学   1597篇
药学   14947篇
  173篇
中国医学   12750篇
肿瘤学   5837篇
  2024年   401篇
  2023年   1526篇
  2022年   3831篇
  2021年   5029篇
  2020年   4248篇
  2019年   2346篇
  2018年   2476篇
  2017年   3475篇
  2016年   2695篇
  2015年   4813篇
  2014年   6359篇
  2013年   8199篇
  2012年   11706篇
  2011年   12274篇
  2010年   11141篇
  2009年   10165篇
  2008年   10491篇
  2007年   10147篇
  2006年   8905篇
  2005年   7036篇
  2004年   4980篇
  2003年   4020篇
  2002年   3095篇
  2001年   2872篇
  2000年   2335篇
  1999年   850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6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4篇
  1969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Hp与胃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目前认为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自从人们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该菌与胃癌的关系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表明Hp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起到启动因子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Ⅰ类致癌源.近年来有关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的建立、人群干预试验、Hp致癌机制等.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渐进性活动训练对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05年8月,将138例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训练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实施渐进性活动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结果2组患者小肠梗阻的发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渐进性活动训练可降低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后患者小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病程第1.7及14天),并与4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从病程第1天即升高(P〈0.01),至第7天达高峰,以后降低;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血清CRP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肛管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5年1月至2002年3月间收治的肛管腺癌共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52岁,中位年龄56岁。肛门出血、便条变细和肛门肿物是最常见的症状。36.7%伴有慢性肛周疾病史。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局部复发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各7例,肺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纵隔转移各1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放化疗组、综合治疗组(腹会阴联合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无局部治疗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41,3%、20.0%、56.3%和15.0%,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34.4%、0、37.5%和0。结论 早期诊断是改善肛管腺癌预后的最基本保证,综合治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5.
The world is experiencing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21th century. All countries estab- lished their schemes considering their situ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the key element of development is “people”. As to t…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下颈椎的屈曲程度与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已施行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病例的术前颈椎过屈位X线像,测量C2~C7间的角度,复习手术经过,分析可完成螺钉固定的颈椎曲度及其它相关因素。结果:在已完成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的75例患者中有58例屈颈侧位X线像显示下颈椎呈后凸状态,后凸角平均为17.25°;另17例屈颈侧位片见下颈椎呈前凸状态,但这些病例都是体形瘦长者。结论: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仅适合于下颈椎可以很好屈曲及体形瘦长的病例。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三联疗法与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83例分为两组:治疗组(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组)41例,以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及甲硝唑40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1周后单独服用雷贝拉唑10mg,连服7d;对照组(兰索拉唑三联疗法组)42例:以兰索拉唑30mg,阿莫西林1000mg及甲硝唑40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1周后单独服用兰索拉唑30mg,连服7d。治疗期间每周门诊随诊,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用药结束1个月后复查胃镜并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1d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症状缓解率均为98%。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3%和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和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85%和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方案均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缓解临床症状,并能有效地根除幽门螺杆菌。但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优于兰索拉唑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98.
脊髓损伤大鼠的阴茎海绵体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体肌电图诊断脊髓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300~400 g)分成:对照组、T9和L6损伤组(每组8只)。损伤脊髓1周后,用肌电图仪采集注射阿朴吗啡前后阴茎肌电数据,采集频率20~3 000 Hz、扫描速度5 ms/d、灵敏度10 μV/d。用t检验方法分析统计数据。结果对照组使用阿朴吗啡10 min均方根振幅为(5.60±0.89)μV, 大于T9损伤组(3.60±1.14)μV(P<0.05);使用阿朴吗啡前、使用后5 min和10 min高/低功率比均为0.05±0.03,小于L6损伤组0.13±0.04、0.15±0.07、0.13±0.07(P<0.05)。T9损伤组使用阿朴吗啡后5 min和10 min平均频率分别为(122.40±47.99)、(151.80±76.42)Hz,较L6损伤组(278.83±118.66)、(265.00±81.35)Hz低(P<0.05)。结论海绵体肌电图对脊髓性勃起功能障碍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
提高肝癌肝移植预后的关键:适应证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1],肝癌治疗中手术切除仍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最有效措施,但大部分肝癌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多伴有严重的肝硬化,或呈多中心发生,能够胜任手术切除的不到10%[2].20世纪60年代肝移植的出现为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近年来,肝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技术日臻成熟,肝移植亦已成为治疗肝癌的一个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12月,全国累计施行肝移植手术已近10 000例,其中肝癌肝移植约占40%左右[3].随着肝移植数量的增加及经验的积累,国内许多肝移植中心已从既往的一味追求肝移植的“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举的方向转变,而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问题也逐渐成为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