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3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00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38篇
内科学   122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10篇
综合类   28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81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29篇
  5篇
中国医学   85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31.
A composite with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nitrogen doped carbon nanosheets with the deposition of nitrogen doped carbon coated Co–CoO nanoparticles (Co–CoO@NC/NC)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procedure involving the drying of the reaction mixture containing Co(NO3)2, glucose, and urea and its subsequent calcination. The drying step is found to be necessary to obtain a sample with small and uniformly sized Co–CoO nanoparticles.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final product. Specifically, the sample prepared at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f 800 °C shows better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Urea in the reaction mixture is crucial to obtain the sample with the uniformly sized Co–CoO nanoparticles and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Co–CoO@NC/NC. Additionally, there exists a strong electron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CoO nanoparticles and the NC. Most interestingly, the Co–CoO@NC/NC is highly efficient for the ORR and can deliver an ORR onset potential of 0.961 V vs. RHE and a half-wave potential of 0.868 V vs. RHE. Both the onset and half-wave potential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ost catalysts reported previously and even close to those of the commercial Pt/C (the ORR onset and half-wave potential of the Pt/C are 0.962 and 0.861 V vs. RHE, respectively). This, together with its high stability,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Co–CoO@NC/NC could be used as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the ORR.

A simple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synthesis of Co–CoO@NC/NC, which exhibits high and stable performance for the ORR.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山东省居民24 h尿钠钾比与MS的关系。方法 2011年在山东省采用四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69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测量其血糖、血脂四项、尿钠、尿钾和尿肌酐等指标。依据24 h尿钠钾比值将研究对象按照四分位数法分组,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分析钠钾比与MS的关系。结果 1 906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 其中男性1 003人, 女性903人。MS患病率为24.7%。经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 与24 h尿钠钾比值<4.3组相比, 4.3~5.6、5.7~8.1和≥8.1组MS患病风险OR值(95%CI)分别为1.27(0.93~1.71)、1.06(0.78~1.46)和1.45(1.06~1.97), 趋势检验显示, P<0.05。在MS各组分中, 中心性肥胖和血压升高风险与24 h尿钠钾比之间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5)。结论 随着24 h尿钠钾比增加, MS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 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106例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接受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71例(联合组),接受单药卡瑞利珠单抗治疗35例(对照组)。按1∶1比例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分析2组患者疗效。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成功匹配32对患者。PSM前,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组的OS和PFS均高于单独卡瑞利珠单抗组(20.2个月比10.7个月,P=0.001;8.2个月比5.2个月,P=0.002)。PSM后,联合治疗组OS和PFS仍优于对照组(19.6个月比10.7个月,P=0.043;7.7个月比5.2个月,P=0.013)。PSM前多因素分析显示,单药卡瑞利珠单抗(P=0.006)和Child B级(P=0.027)是患者预后较差的影响因素,而PSM后的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2组患者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比单药卡瑞利珠单抗具有更好的生存获益,并且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对比研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与小切口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MW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金牛医院骨一科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PS组(41例)和MWPS组(45例).PPS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8.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道路交通伤25例,重物砸伤4例.MWPS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70岁,平均49.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28例,重物砸伤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Cobb角纠正程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以及椎体复位情况.结果 MWP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73.58±5.73)min、(66.36±12.78)s,均明显少于PPS组[(85.74±5.82)min、(312.69±11.92)s],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2±3.63)mL、(69.65±3.7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WPS组术后24h、7d、14d和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PPS组[(5.8±0.7)分vs.(6.1±0.6)分、(3.3±0.7)分vs.(4.2±0.8)分、(2.1±0.1)分vs.(2.9±0.3)分、(1.1±0.1)分vs.(1.9±0.2)分],P<0.05;MWPS组置钉准确率和术后椎体复位率明显高于PPS组(91.85%vs.80.49%、88.89%vs.70.73%),P<0.05;MWPS组术后1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和术后1个月Cobb角纠正程度均高于PPS组[(98.87±11.57)%vs.(97.58±11.65)%、(85.17±8.63)%vs.(82.91±8.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S与MWPS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但MWPS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和椎体复位率以及更低的辐射量,更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35.
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是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的局部麻醉剂,其不良反应偶有发生.本文报道了1例右上颌第二磨牙局部浸润麻醉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后导致硬腭黏膜局部组织坏死的病例.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舒适度。结果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与对照组遵医行为依从性比较,干预组患者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正确服药、自我监测、自我心理调节5个方面的遵医行为依从性分别为96.0%,88.0%,92.0%,94.0%,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60.0%,72.0%,72.0%,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6,10.18,6.77,8.58,16.10;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舒适度比较,干预组患者在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环境舒适、整体舒适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28.15±1.28),(32.11±3.17),(25.41±3.12),(15.21±1.05),(88.28±1.8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16±3.24),(22.58±3.19),(19.32±2.19),(12.21±1.48),(72.91±1.4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48,3.7965,8.2947,5.9218,26.6055;P<0.05)。结论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依从性,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Tf)水平与男性生育及睾丸足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男性不育症患者和正常生育者的精液标本,采用精子质量分析仪进行精子密度及活动率分析,并检测精液 Tf 水平;无菌切取大鼠睾丸,经胶原酶及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出纯度较高的足细胞并培养,测定细胞培养液 Tf 水平;Tf 水平测定均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 Tf 水平[(15±5)μmol/L]低于正常生育者[(24.5±6.5)μmol/L,P <0.01],而且与精子密度和活动率呈正相关(P <0.01)。正常生育组大鼠睾丸足细胞悬液 Tf 水平[(25±8)μmol/L]高于不育组[(15±6)μmol/L,P <0.01]。结论精液 Tf 水平的测定可作为反映足细胞功能,评价曲细精管生精功能及精子质量的指标,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肺复康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及癌、癌旁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肺复康组(17.2 g生药/kg)、5-Fu组(25 mg/kg)、Lewis肺癌模型组、正常组.检测肿瘤体积、肿瘤质量以及癌、癌旁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和TGF-β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肺复康组肿瘤体积减小(P<0.01),肿瘤质量降低(P<0.01);肺复康组抑瘤率为36%.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癌及癌旁组织E-cadherin表达降低(P<0.01),Vimentin、TGF-β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癌及癌旁组织相比,肺复康组癌及癌旁组织E-cadherin表达升高(P<0.01),而Vimentin、TGF-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肺复康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间的同质粘附而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3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机制.根据病程可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易出现急性加重的患者,一年内长期使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可减少急性加重风险(A级证据),至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待更多的研究.现针对稳定期COPD的抗生素治疗作一综述,探讨不同给药方式及抗生素种类对COPD患者的益处、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性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两性霉素预防ICU住院患儿获得性真菌性肺炎的价值。方法 采用总结性与回顾性研究方法,2015年9月-2018年1月选择在郑州市儿童医院ICU住院的患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两性霉素治疗,1次/d,直到出ICU病房。记录两组获得性真菌性肺炎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发热、消化系统异常、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获得性真菌性肺炎分别为0.0%和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发热、消化系统异常、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0%和8.8%,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治疗后的CD4+值显著增加,CD8+值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雾化吸入两性霉素能有效预防ICU住院患儿获得性真菌性肺炎的发生,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