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消化道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息肉切除术是针对消化道腺癌的一级预防措施.在消化内镜出现之前,消化道息肉只能通过胃肠造影的方法发现,并根据所发现的充盈缺损的形态判断其性质,决定是否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如今,消化道息肉主要依靠消化内镜进行诊断,绝大多数应用内镜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2.
可取出式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难治性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没有洋实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来自临床的信息表明贲门失弛缓症有增加的趋势。这一疾病确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大多数文献认为,腹腔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和气囊扩张术是这一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其有效率可达80%~90%,但仍有10%~20%的患者无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进口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商品名:FORTRANS)在结肠镜检查前对患者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43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服用FORTRANS,B组服用甘露醇。观察服药后患者排便情况及清肠效果。结果:A组和B组结肠整体准备质量的显效率分别为19.05%和22.73%;两组结肠整体准备质量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72.73%;两组结肠镜检查前最后一次排便的性状为清亮者分别为95.24%和86.36%,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FORTRANS用于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结肠整体准备质量的总有效率为85.71%,结肠排空效果满意,且电解质丢失少,有利于体内水、电解质平衡。清肠效果及安全性与甘露醇相似。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电子胃镜和结肠镜的常见故障及维护.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6年10月至2005年12月之间富士能电子内镜的应用及维护资料,共计完成95 790例电子内镜检查,其中电子胃镜70 897例,电子结肠镜24 893例.结果 富士能电子胃镜和结肠镜的常见故障包括角度调节失常(58.3%)、漏气(26.3%)和图像问题(15.4%),维护主要包括易损配件的保养和更换,配件更换比例依次为弯曲橡皮(25.3%)、钳道(19.7%)、角度钢丝(16.9%)、插入管(11.8%)、弯曲部(7.9%)、导光束(7.3%)、水气管(4.5%)、CCD(3.3%)、冻结开关(3.3%).结论 弯曲部橡皮、内镜活检钳道、角度钢丝是富士能电子内镜最易受损的部位,若维护不当可能直接影响内镜最为昂贵的部位CCD.除正确操作和定期维护保养外,更应有侧重地做好预防,避免故障发生.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放大色素结肠镜结合Kudo分型检查大肠癌未后吻合口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9年8月~12月来我院内镜随诊的104例大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检查,先于吻合口行常规结肠镜观察,然后用0.25%靛胭脂染色后放大观察,计算检出病变个数,并对病变进行镜下诊断,最后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在104例患者中共计检出病变118个,常规结肠镜检出病变99个,其中平坦型病变12个(12/118,10.2%),放大色素结肠镜检出病变118个,其中平坦型病变31个(31/118,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结肠镜对肿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4.1%、81.7%、74.7%,放大色素结肠镜对肿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5%、97.4%、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大色素结肠镜对大肠吻合口平坦型病变、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及诊断明显优于常规结肠镜,可以作为一种大肠癌术后内镜随访的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改良"轴保持短缩法"单人操作结肠镜在结肠术后患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9年4-12月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随访的512例结肠术后患者,分别应用改良"轴保持短缩法"单人操作法以及常规单人操作结肠镜进行检查,对两种方法的成功率、进镜时间、疼痛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单人操作结肠镜和改良"轴保持短缩法"单人操作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或结肠-小肠吻合口)的成功率分别为93.8%和99.1%。常规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和改良"轴保持短缩法"单人操作结肠镜的平均进镜时间分别为7.6min和3.5min(P<0.05)。常规单人操作结肠镜和改良"轴保持短缩法"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后,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定疼痛程度的平均分数分别为6.7分和3.8分(P<0.05)。全部检查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轴保持短缩法"单人操作结肠镜对结肠术后患者的检查安全、成功率高,与常规单人操作结肠镜相比,进镜时间短、患者疼痛程度轻。  相似文献   
37.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它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急性炎症期反应及沿膜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探索IL而在RA滑膜基因水平上的表达,选择了3例RA患者、1例慢性滑膜炎(CS)患者及1例骨性关节炎(OA)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采取滑膜,以一步法提取各滑膜标本的总RNA,并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人扁桃体的淋巴细胞是液,制备表达IL七mRNA的阳性标本。通过“碱裂解法”小规模制备CSV-IL-6(1)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PStl对质粒进行酶切,以改进的聚乙二醇法回收IL-6tDNA片段…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级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确诊的183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医生工作站及内镜中心数据库中,检索经内镜治疗和(或)外科手术治疗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照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依核分裂象数对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级.通过返院复查及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以患者死亡或2014年7月为随访终点.多样本间率的比较采用双向无序卡方检验.结果 18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20例,女63例,男女比例为1.9∶1.年龄为14 ~ 83岁,平均年龄为48岁.临床症状:便血者74例,健康体检无意发现者70例,腹痛及大便习惯改变者各9例,其他的临床表现有肿瘤标志物升高、腹胀或合并多种症状等,无一例表现为类癌综合征.183例患者中,同时伴发肠道息肉14例,合并管状腺瘤5例,合并结直肠腺癌3例,合并小细胞肺癌1例.肿瘤直径<1 cm 162例,1~2 cm14例,>2 cm7例.肿瘤距肛门距离为(5±3)cm.183例患者中,130例行内镜治疗,43例行外科治疗,10例误诊小息肉行钳除,未行进一步治疗.183例患者中,G1级158例(TNM Ⅰ期154例、Ⅱ期1例、Ⅲ期1例、Ⅳ期2例);G2级21例(TNM Ⅰ期13例、Ⅱ期3例、Ⅲ期3例、Ⅳ期2例);G3级4例(TNM Ⅰ期1例、Ⅲ期1例、Ⅳ期2例).183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肝转移,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4例患者死亡(G1级4例、G2级6例、G3级4例),5年生存率为92.35%(169/183).不同分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49,71.587,32.135,55.486,56.512,P<0.05).结论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男性好发,部位多位于直肠中下段,多数肿瘤直径<1 cm,多数患者为TNM Ⅰ期,G1级.不同分级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不同,按照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级对预后有参考价值,制订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分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9.
应用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启阳  于孟学 《北京医学》1996,18(2):102-105
  相似文献   
40.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治疗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治疗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接受了ERCP诊疗的30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病例特点,比较ERCP前后患者的Ranson评分。结果30例患者中内镜下治疗26例,其中乳头切开24例,胆管取石9例,胆管支架2例,鼻胆管引流2例,胰管取石4例,胰管支架12例,有4例未行治疗。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ERCP术前及术后的Ranson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Ranson评分计算的预测病死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胆源性胰腺炎ERCP是安全的,不会增加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图1ERCP术前及术后的Ranson评分经t检验(P=0.33)天数为16.5天,术前Ranson评分平均为0.71±0.19分,术后Ranson评分平均为0.53±0.15分,术后平均住院15.6天。经t检验,两组患者的术后Ranson评分均无显著差异。3讨论ERCP及其内镜治疗已成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4]。Soetikno等[5]总结了834例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结果,早期内镜治疗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认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介入治疗越早,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越低。本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内镜下乳头切开胆管取石9例,乳头切开胆管支架2例,鼻胆管引流2例,术后无内镜治疗并发症发生,腹痛缓解,淀粉酶正常。治疗后Ranson评分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不会增加病死率,与文献报道一致。表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ERC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Fan等[6]报道19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入院后24h内行ERCP及EST与常规治疗,结果显示,轻症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