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患者,男,49岁,因"2 d前胸痛30 min,4h前晕厥1次"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血压115/98 mmHg,颈静脉无怒张,两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率90次/分,律齐,二尖瓣、三尖瓣听诊区可及2/6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肌酸激酶4271 U/L,肌酸激酶同工酶269 U/L,AST 837 U/L,乳酸脱氢酶6022 U/L,超敏肌钙蛋白Ⅰ >25 ng/mL,NT-proBNP 18 200 ng/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以及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STEMI的3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成立前的对照组(A组,102例),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成立初期的观察组(B组,144例),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的观察组(C组,152例)。比较三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MC-to-ECG)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肌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院前心电图传输比例、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院内死亡率。对病程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D-to-B时间、心肌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FMC-to-ECG时间中位数呈下降趋势,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MC-to-B时间中位数明显下降,达到质控标准,但仅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三组导管室激活时间均在30 min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院前心电图传输比例逐年增加,从32.43%上升至95.78%,但仅C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此外,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院内死亡率及出院后1年总MACCE发生率均较前显著降低,其中C组的死亡率较B组显著下降[1.97%(3/152)比9.03%(13/144),P<0.0167],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C组总MACCE发生率较A组[2.63%(4/152)比10.78%(11/102),P<0.0167]、B组[2.63%(4/152)比8.33%(12/144),P<0.0167]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患者院内恶性心律失常、院内心力衰竭、院内出血以及出院后1年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例逐年递增,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PCI亚组分析中发现,三组患者院内并发症及出院后1年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5岁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OR 6.116,95%CI 1.794~20.842,P=0.004)及出院后1年MACCE发生(OR 4.987,95%CI 1.759~14.138,P=0.003)的危险因素。发生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5 h也是PCI患者出院后1年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OR 4.957,95%CI 1.064~23.093,P=0.041)。结论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可提高STEMI患者的院内救治效率,增加急诊PCI比例,降低院内病死率及出院后1年总MACCE发生率,但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尚未降低SO-to-FMC时间、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出院后1年死亡率,因而减少院前延误及转诊时间、加强患者胸痛急救意识是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增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自觉的采纳与医嘱相一致的行为,应注重增强医嘱与健康教育的可执行性,关注认知、心理、社会因素对依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薄小萍  陈茂华  张常莹  鲍小京  陆卫红 《临床荟萃》2011,26(21):1868-1870,1873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西洛他唑可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方法将HUVECs用不同浓度的西洛他唑(0μg/L、0.05μg/L、0.1μg/L、1.0μg/L、10μg/L)溶液处理1小时后,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μg/L诱导24小时。半定量复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能上调VCAM-1和ICAM-1的表达,西洛他唑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上述作用,随着西洛他唑浓度的增加,ICAM-1mRNA表达水平逐步下降,分别为0.239±0.012、0.205±0.012、0.166±0.010、0.136±0.008,VCAM-1mRNA表达水平也逐步下降,分别为0.114±0.048、0.093±0.051、0.083±0.045、0.068±0.039。结论西洛他唑可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的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mRNA表达,提示西洛他唑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止血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聚集和黏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通过分析COVID-19疫情爆发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数量及死亡率的变化,探讨COVID-19疫情爆发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29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就诊并确诊为AMI的患者,按新冠疫情爆发造成的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 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相关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本院心脏中心收治的91例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资料,PCI术前血肌钙蛋白I (cTnI)水平均小于0.01 ng/mL,根据PCI术后血清cTnI水平将患者分为阳性组(血清cTnI水平≥0.05 ng/mL,且经临床诊断为PCI相关性心肌梗死)和阴性组(血清cTnI水平<0.05 ng/mL未发生PCI相关性心肌梗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PCI围术期血清sLOX-1、cTnI水平,分析血清sLOX-1水平与cTnI的相关性.[结果]PCI相关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2.1%.阳性组PCI术前血清sLOX-1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150.1±65.9)ng/L vs (66.1±28.7)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组PCI术后血清sLOX-1水平也明显高于阴性组[(154.6±64.3)ng/L vs (67.0±28.8)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组PCI术前血清sLOX-1水平与PCI术后cTnI呈显著正相关(r=0.668,P<0.05).[结论]血清sLOX-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PCI围术期相关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开氯吡格雷和奥美拉唑的服药时间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单用氯吡格雷(21例);B组:氯吡格雷+奥美拉唑(20例);C组:氯吡格雷+奥美拉唑,间隔10~12h(15例)。采用PCR-RFLP检测患者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CYP)2C19*2和*3基因型,比浊法检测服药前及服药1d、5d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结果:3组CYP2C19*2和*3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1d和5d总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42.86%和46.43%。服药1d后,A组MPAR与B、C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用奥美拉唑降低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开氯吡格雷和奥美拉唑服药时间不能减轻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入院时血糖对无糖尿病病史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无糖尿病病史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测定HbA1c及入院时血糖,随访30 d内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以所测得的HbA1c及入院时血糖的均值为截断点,按HbA1c水平分为HbA1c<5.5%组40例及HbA1c≥5.5%组44例,按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人院时血糖≤8.6 mmol/L组42例及入院时血糖>8.6mmo1/L组42例.入院时血糖>8.6mmol/L组随访30 d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入院时血糖≤8.6mmol/L组[19.0%(8/42)比2.4%(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5.5%组随访30 d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HbA1c<5.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血糖与血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有弱相关性(r=0.233,P<0.05).结论 入院时血糖升高预示无糖尿病病史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近期心血管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