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75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7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逆行示踪法探讨了杏仁核的外侧核和基底外侧核神经肽Y免疫阳性纤维的起始。结果证明:将逆行示踪物荧光金注射到杏仁核的外侧、基底外侧核之后,在同侧的杏仁前区出现了许多荧光标记细胞;免疫荧光的染色显示部分细胞同时呈神经肽Y免疫反应阳性;损毁杏仁核前区引起同侧杏仁核的外侧和基底外侧核神经肽Y纤维的减少。这些发现提示,杏仁前区的神经肽Y免疫阳性细胞投射到同侧杏仁核的外侧核和基底外侧核。此外,现在的研究显示,出现于杏仁核的外侧核和基底外侧核的神经肽Y免疫阳性神经是内在性的,因为损毁杏仁前区后在以上的部位仍可观察到相当数量的神经肽Y免疫阳性纤维;并且横断两条主要的杏仁核传出通路一终纹和腹侧杏仁核传出通路,未能引起神经肽Y免疫阳性物质在轴突近侧断端的蓄积。  相似文献   
92.
冠脉内支架(IVS)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冠脉再狭窄(RS)的发生率,但仍有10%~15%[1],这严重影响了PTCA及IVS的治愈率。许多研究证实RS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2],因此其防治也应该采取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化、程序化的多维综合防治措施,这种集成式的综合防治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综述如下。1血小板功能抑制剂(plateletfunctioninhibitors)PTCA支架后内皮受损,内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在局部粘附和聚集,并释放多种血管平滑肌(SMC)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从而导致SMC…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分析5种识别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N端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1C16、2B8、2P21、3O18和1J6的特异性,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抗体支持。方法 体外蛋白重组技术获得人源α-syn蛋白(human-α-syn, h-α-syn)、鼠源α-syn蛋白(mouse-α-syn, m-α-syn)、β-syn蛋白、N端人源α-syn蛋白(α-syn/N)和去N端人源α-syn蛋白(α-syn/ΔN)。斑点印迹法鉴定5种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识别结构域,使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其对变性后的纯蛋白和鼠脑组织的识别情况。结果 抗体1C16可以识别非变性的h-α-syn纯蛋白和小鼠脑组织中的变性的h-α-syn蛋白,不识别m-α-syn和β-syn。抗体1J6仅识别非变性的h-α-syn及α-syn/N纯蛋白,不识别变性后的全长α-syn纯蛋白和小鼠脑组织中的变性h-α-syn蛋白。结论 筛选出的2种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为本实验下一步生物标志物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检测和针对α-syn的免疫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4.
作者介绍了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原有的管理型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管理的做法。护理部通过创造民主环境机制,为护士提供发展平台;从医院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为医院整体建设服务;拓宽护患沟通渠道,为患者实施感动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认为确保服务型管理实施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理清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确保服务型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索应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检测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343例,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开展CYP2C19基因检测技术的时间(2021年1月),将343例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非基因检测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和基因检测组(2021年1—12月)。非基因检测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基因检测组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于超快代谢型及快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于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和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缺血事件的差异,同时对影响缺血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  相似文献   
96.
<正>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定义为由现任或前任伴侣或配偶造成的身体、性或心理上的伤害[1]. IPV不仅影响父母双方,其子女亦可能感知且受到影响[2].儿童观看、参与、倾听或体验到监护人之间发生的身体或性攻击时被称为父母IPV暴露[3].研究[4]结果显示,2%~16%的研究对象表示他们在18岁之前目睹了至少1次父母间的身体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扩大心肌切除术对消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二尖瓣反流的效果。方法:回顾2002-11至2017-07我院单一术者手术治疗的480例HOCM患者,患者均接受扩大心肌切除、离断二尖瓣装置与室间隔的异常连接及修剪乳头肌等操作,术后利用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对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及二尖瓣反流的改善效果。结果:480例患者中22例(4.6%)因二尖瓣器质性病变而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其余458例(95.4%)未行二尖瓣处理的患者中,1例(0.2%)术后第5天死于感染性休克,4例失访(0.9%),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3,12)。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患者LVOT压差较术前显著减小[(12.8±11.6)mm Hg vs(89.1±30.6)mm Hg,1 mm Hg=0.133 k Pa,P0.001];合并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的患者由术前451例(98.5%)下降至随访时42例(9.3%)(P0.001);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患者由术前的297例(64.8%),下降至随访期间的14例(3.1%)(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随访期间残余SAM现象的患者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的发生率较高(OR=30.334,95%CI:5.619~163.739,P0.001)。结论:扩大心肌切除术可消除绝大部分患者的LVOT梗阻及SAM相关二尖瓣反流。在不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时,HOCM患者极少需要同期处理二尖瓣。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在机器人辅助手术中运用会阴保护器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机器人辅助腹部外科手术的60例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会阴保护器进行保护,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保护,比较2组操作所需时间,患者尿管是否受压等.结果 观察组护士操作所需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手术中未出现尿管受压、引流不畅等现象,保护所需费用低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该保护器可以节约术前体位摆放的时间,节约不可计费耗材的使用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9.
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4月68位(78眼)DR合并cat的病人进行研究。结果:病人的视力与手术前相比有很大的提升。有24眼视力0.1,28眼视力在0.1~0.2之间,有18眼视力在02~0.5之间,有8眼视力0.5。手术后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方面,眼底激光斑清晰,无显著荧光渗漏的有54眼;出现轻微荧光渗漏,轻微血管瘤的有24眼;出现黄斑水肿的有32眼。有50眼出现了术后并发症。结论:采取联合手术治疗DR合并cat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乳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 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