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71篇
中国医学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目的探讨返魂草素Ⅱ对全氟异丁烯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小鼠以全身暴露静态吸入全氟异丁烯方式染毒,剂量为263 mg.m-3染毒5 min。在小鼠全氟异丁烯染毒前30 min腹腔注射返魂草素Ⅱ,剂量分别为27.5、55、110 mg.kg-1。以染毒小鼠存活率、肺系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超微结构检查等为观测指标,观察返魂草素Ⅱ对全氟异丁烯吸入性急性肺水肿的预防作用。结果与染毒对照组相比,返魂草素Ⅱ预防给药可显著降低全氟异丁烯染毒小鼠的湿(干)肺体比、肺含水量及肺湿/干比,明显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全氟异丁烯染毒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染毒小鼠的肺组织病变,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返魂草素Ⅱ对全氟异丁烯所致肺水肿与炎性渗出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对抗全氟异丁烯所致动物死亡。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返魂草干粉吸入剂中返魂草素Ⅱ含量的方法,并对其体外沉积性质进行初步考察.方法 采用Eclipse XDB-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CH3OH-5 mmol/L NaH2PO4配制的6 mmol/L的四丁基溴化铵(2 mol/L的NaOH调pH 7.0)(30:...  相似文献   
53.
目的明确全氟异丁烯急性中毒的剂量-反应关系与其半数致死浓度,建立全氟异丁烯中毒肺水肿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全氟异丁烯致肺损伤机制及其防治手段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全身暴露静态吸入全氟异丁烯方式染毒,剂量分别为106、211、316、421、526 mg/m3,染毒5 min,随即观察动物进食、活动及死亡情况。应用加权回归法计算小鼠全氟异丁烯染毒的半数致死浓度。另外,染毒剂量为263 mg/m3,染毒时间为5 min时,测定小鼠染毒前及染毒后2、4、8、12、16、24 h各实验点的肺湿干比变化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小鼠全氟异丁烯染毒5 min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35 mg/m3,95%的可信限为(136~408)mg/m3。小鼠染毒后8、12、16 h的肺湿干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染毒后8和12 h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确定了小鼠全氟异丁烯染毒5 min的半数致死浓度,并依此成功建立了全氟异丁烯中毒的肺水肿模型。  相似文献   
54.
辽细辛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辽细辛地下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马兜铃酰胺Ⅰ(aristololactamⅠ,1)、7-甲氧基马兜铃酰胺(7-methoxy-aristololactam,2)、马兜铃酸Ⅳa(aristolochicacidⅣa,3)、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4)、5,7-二-O-β-D-吡喃葡萄糖基柚皮素(5,7-di-O-β-D-glucpyranosyl-narigenin,5)、2,6-二甲氧基-4-甲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2,6-dime-thoxy-4-methylphenyl-1-O-β-D-glucopyranoside,6)。结论化合物4、6为细辛属内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2、5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5.
目的对板栗总苞(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性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总苞体积分数为95%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成分分离,结合化合物的理化常数、谱学分析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3,5-dihydroxyphenyl)-1-propyloctyl 2,4-dihydroxy-6-undecylbenzoate(1)、苹果酸二丁酯(dibutylmalate,2)、槲皮素(quercetin,3)、山柰酚(kaempferol,4)、tiliroside(5)、山柰酚3-O-(2″,6″-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2″,6″-di-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6)、3′,3″-dimethoxylarreatricin(7)、大黄素(emodin,8)、乌索酸(ursolic acid,9)、原儿茶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10)。结论化合物1、2为从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以上化合物均为板栗总苞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索小鼠60Coγ射线损伤后造血系统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60Coγ射线对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照射,剂量分别为2、4、6 Gy,在不同时间分别测定小鼠体质量,外周血细胞计数,免疫器官指数及股骨骨髓的病理变化。结果照射后小鼠的外周血象有变化,其中白细胞下降最迅速且明显,其次是血小板,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照射后3 d免疫器官指数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骨髓造血细胞数目迅速减少,出现造血抑制;照射后小鼠体质量增加缓慢,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60Coγ射线照射可引起小鼠外周血细胞下降,免疫器官指数下降,并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57.
目的对五层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概况做一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后续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查阅近30年国内外有关本属植物的研究报道,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结果五层龙属植物化学成分以三萜类为主,还含有木脂素、黄酮、酚酸、鞣质、糖等多种成分。该属植物具有降血糖、保肝、抗氧化、降脂减肥、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结论五层龙属植物因富含丰富的活性成分,生物活性多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泰国产姜科姜黄属植物多叶姜黄(Curcuma comosaRoxb.)干燥根茎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C.comosaRoxb.的甲醇提取物经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依次萃取后,对各萃取部分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经理化常数测定、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异蓬莪术环二烯酮(isofuranodienone,1),蓬莪术环二烯酮(furanodienone,2),1(10)Z,4Z-蓬莪术二烯-6-酮[1(10)Z,4Z-furanodiene-6-one,3],泽泻醇(alismol,4),2,2,6-三甲基-1-氧螺[2,5]辛-5-烯-4-醇(2,2,6-trimethyl-1-oxaspiro[2,5]oct-5-en-4-ol,5),1-羟基-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1-hydroxy-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e-1-methanol,6),6-羟基-3(1-羟基-1-甲基乙基)-6-甲基-2-环己烯-1-酮(6-hydroxy-3(1-hydroxy-1-methylethyl)-6-methyl-2-cyclo-hexen-1-one,7),(1S,2S,4R)-1,8桉叶素-2-O-β-D-葡萄糖苷((1S,2S,4R)-2-hydroxy-1,8-cineole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9.
板栗种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药用资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板栗种皮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NMR谱和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香草酸(vanillic acid,4)、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5)、豆甾-4-烯-6β-羟基-3-酮(stigmast-4-en-6β-ol-3-one,6)、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7)、豆甾烷-3β,6α-二醇(stigmastane-3β,6α-diol,8)。结论化合物7、8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0.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种仁。方法对板栗种仁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酸水解,水解物采用硅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NMR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α-菠甾醇(α-spinasterol,6)、齐墩果酸(oleanane acid,7)、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8)、α-香树脂醇(α-amyrin,9)、单棕榈酸甘油酯(glycerolmonopalmitate,10)。结论化合物6、8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板栗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