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患者 女,2 7岁,已婚。因“反复黄疸4年,加重1天”就诊。4年前于一次剧烈运动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无发热、厌食、乏力及皮肤瘙痒,无肝区疼痛,未予特殊治疗,经充分休息及加强营养后黄疸逐渐消退。此后多次因劳累、月经、寒冷及情绪激动等而再发黄疸,身体如常,能正常学习生活,黄疸与食用柑橘及蚕豆无关。1天前患者因欲减肥而进食量骤减并加大运动量后再发皮肤、巩膜黄染,略感乏力,小便色黄,无发热、肝区疼痛,无呕吐,大便量色正常。患者母亲及一姐、一妹有类似病史,均在常规体检时发现间接胆红素偏高,因无任何不适而从未就诊。查体:慢性病容,…  相似文献   
12.
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窒息联合冰氯化钾致大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的动物模型,断头后提纯大脑皮层组织内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MPTP在不同时相的开放程度.结果 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明显受损,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神经细胞MPTP持续处于开放状态,开放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具体表现为在ROSC后6 h以内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 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直至12 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但并没有一直维持这一水平,而是在ROSC后24 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表明线粒体开始收缩,至48 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 h MPTP明显缩小,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CA/CPR后大鼠线粒体MPTP出现明显规律性改变,复苏后12 h以内可能是改善复苏后脑功能的最佳治疗窗.  相似文献   
13.
重症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症患者转运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15分转运患者369例,其中重症医学科参与转运158例。确定转运不良事件标准为到达目的地时:心率变化≥30%;收缩压<90 mmHg,调整治疗5 min后血压仍不能恢复者;出现严重缺氧并经皮氧饱和度≤80%者;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者;入科30 min内死亡者。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不良事件出现13例,发生率为3.5%。主要为缺氧、循环不稳定、不适宜搬动状态下转运等因素导致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而重症医学科参与转运未发生不良事件,其中包括空中转运3例(飞行时间>2 h)、长途转运(路程10 h以上)3例。结论转运前必须经过认真评估,做好充分转运准备,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要有处理预案。经过转运培训,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是导致心跳骤停患者低出院率的重要原因,加强对PR-MODS的整体认识将有利于准确判断复苏后患者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出院率.本文综述了PR-MODS提出的历史过程以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MODS的异同点、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变化在细胞色素C释放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56只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建立窒息加冰氯化钾致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动物模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即假手术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 h,6 h,12 h,24 h,48 h,72 h组,每组8只,分别在各时相点断头处死大鼠,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制备大脑皮质内线粒体匀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不同时相MPTP的开放程度,Western blot免疫杂交法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CytC).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ROSC后6 h内神经细胞MPTP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 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12 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24 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至48 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 h又明显缩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正常脑组织线粒体CytC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14 000处出现一强阳性条带,而胞浆蛋白中CytC蛋白含量甚微,呈一弱阳性条带.ROSC后3 h线粒体CytC蛋白未见显著变化,而胞浆成分中开始增多,至ROSC后24 h大部分CytC已释放至胞浆中,此时线粒体条带明显减弱.结论 大鼠CA/CPR并ROSC后神经MPTP的开放程度与CytC释放的量呈明显的相关性,MPFP的开放促使CytC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变化在能量代谢障碍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首先建立窒息联合冰氯化钾致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断头后提纯大脑皮质组织内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MPTP在不同时相的开放程度,应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脑细胞ATP、ADP和AMP含量.结果 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明显受损,ROSC后神经细胞MPTP持续处于开放状态,开放程度并不是瞬间增至最大,而是具有时间依赖性.ROSC后6h内神经细胞MPTP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12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24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表明线粒体开始收缩,至48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h又明显缩小,但未达到正常水平(P<0.05或P<0.01).ROSC后各组ATP含量较对照组均下降(P<0.05或P<0.01),72h较对照组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比较线粒体合成ATP能力在CA/CPR并ROSC后呈双相变化即在ROSC后3h和24h分别出现两个合成低谷.结论 CPR后MPTP开放是加重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氧化磷酸化功能严重受损,导致ATP产生短时内骤降;促使了MPTP的进一步开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确立CPR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化指标。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制备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即假手术组10只,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6、12、24、48h组各10只。停跳5min后开始心肺复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为对照组及ROSC后6、12、24、48h组进行动态观测血清中NSE、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在ROSC后6、12、24、48h组的血液中NSE、S100β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升高(P<0.05),但指标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并不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血清NSE在24h时点、S100β蛋白在6h时点升高水平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价CPR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心跳骤停/心肺复苏(CA/CPR)所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主要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受损有关,线粒体功能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机制[1].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能量代谢的恢复是细胞其他功能恢复的基础,若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持续存在,则必然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2-3].本研究探讨了心肺复苏后脑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变化,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应用生大黄预防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6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0例,大黄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法莫替丁2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大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粉2g鼻饲,每日3次,连用7d.观察2组合并消化道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