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1篇
药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对昆明、BALB/C,C57BL/6J小鼠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hy,ERG)的影响,探讨小鼠ERG的似昼夜节律改变。方法:将各品系小鼠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在4:00~8:0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24:00~4:006个时间区间,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标准化方案进行暗适应ERG(Scot ERG),最大混合反应(Max ERG),明适应ERG(Photo ERG)记录:结果:各品系小鼠视网膜电图表现较为规律的节律性,在20:00~24:00区间其ERG的b波幅值最高,在4:00~8:00区间开始下降,在12:00~16:00区间b波幅值最低。明适应ERG的b波幅和暗适应b波幅值有相反的节律性。结论:不同品系小鼠视网膜光敏感性有较规律的节律性,可能和小鼠的活动规律有关,时间节律的影响能严重的影响小鼠视觉电生理检查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双眼遮盖对减少视网膜下积液和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手术患者197例197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00例100眼、对照组97例97眼,试验组术前给予患者约12 h双眼遮盖并使裂孔保持最低位,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裂孔情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分级、视网膜脱离等。综合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以及B超定量方法综合判断视网膜下积液情况。根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方式、时间和术中情况,并随访术后视网膜复位时间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对照组有4例4眼视网膜下积液减少,试验组有38例38眼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行巩膜扣带术患者中视网膜下积液减少(27例27眼)与视网膜下积液未减少(31例31眼)者在术中操作、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中视网膜下积液减少者(11例11眼)与视网膜下积液未减少者(31例31眼)在手术时间及术后视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与未减少者之间在PVR分级和年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和PVC分级较轻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独立因素(均为P<0.05)。结论 术前双眼遮盖及保持体位控制能够有效减少视网膜下积液,对于PVR较轻的年轻患者更为有效。对于行巩膜扣带术患者能够使手术时间缩短,减少术中操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也较佳。  相似文献   
63.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模式大鼠基础生理值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实验室首先发现并培育的自发性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大鼠的主要脏器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方法:随机选取出生13~15 wk的第11,12代CSNB大鼠通过视网膜电图鉴定后,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生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并对其重要脏器进行准确称量. 结果:CSNB大鼠脏器质量在雌雄之间除脾脏、肾上腺、脑垂体外,其余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脏器系数大脑、小脑、脑干雌雄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生化指标葡萄糖、总胆固醇和白蛋白在雌性大于雄性,丙氨酸基转换酶、天门冬氨酸基转换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和总蛋白在雌性小于雄性;血电解质K ,Na ,离子钙(iCa)在雄性大于雌性, 雌性的Cl-值高,但无差异. 结论:CSNB大鼠基本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一些参数在CSNB大鼠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与正常对照SD大鼠之间只有个别参数有差异. CSNB大鼠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突变模式动物品系.  相似文献   
64.
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进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减少对黄斑的切线方向牵拉,使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提高术后视力,减少黄斑裂孔的复发。应用吲哚青绿、台盼蓝、曲安奈德等染色有助于提高内界膜剥离术的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5.
印度阿拉纹(Aravind)眼科医院1998—2008年白内障手术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八十年代,白内障是印度的主要致盲原因,占近80%。印度政府因此实施了一项全国性的白内障防控计划,成功地将白内障患病率从1.49%降至1.1%,将白内障致盲率由80%降至62%。  相似文献   
66.
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对51例72只眼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给予视网膜光凝治疗,后极部光凝治疗,分1-3次完成,随防10-28个月复查视力、眼底、视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治疗后绝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稳定者占94.44%。结论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积极激光光凝治疗,可使大多数病眼的视力维持或提高,并具有稳定视网膜病变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一、视力损害的患病率 1.人口的改变当 1988年社区健康杂志开始发行时,世界人口是约51亿,20年后,这一数字已经增加了约30%,达到67亿;同时,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也非常明显,20年间65岁以上的老人增长了55%,从3.2亿增加到5亿,而已有的证据表明视力损害的患病率在老年人中要高的多。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安徽省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中人工晶体测量度数的分布特点。方法统计2008年安徽省民生工程项目中白内障手术患者10218例,记录人工晶体度数的测量方法、测量值。结果人工晶体测量度数的分布状态:最大值38.90D,最小值-14.00D,中位数21.00D,〈4.00D频率为3.1%,4.00D≤IOL〈10.00D频率为4.1%,10.00D≤IOL〈15.00D频率为4.7%,15.00D≤IOL〈17.00D频率为4.6%,17.00D≤IOL〈19.00D频率为8.7%,19.00D≤IOL〈21.00D频率为21.3%,21.00D≤IOL〈23.00D频率为30.4%,23.00D≤I-OL〈25.00D频率为16.1%,25.00D≤IOL〈27.00D频率为5.3%,27.00D≥频率为1.3%。结论安徽省白内障防盲手术中人工晶体测量度数呈负偏峰分布,有集中趋势,17.00D≤IOL〈25.00D的频率为76.5%。  相似文献   
69.
单纯晶状体摘除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间12例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院急诊给予缩瞳、高渗剂等降眼压治疗,术前3天,眼压控制正常,瞳孔能缩小,房角开放1/2以上。术前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表麻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中针对膨胀期白内障囊膜脆性大、囊袋内压力高等特点,采取针头穿刺并抽吸部分液化皮质后行CCC,卡巴胆碱缩瞳;术毕结膜下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并在术后加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结果术后3天视力均〉0.3,眼压均在18mmHg以下;11例随访6个月,矫正视力〉0.8者10例,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情况下,11例眼压均〈18mmHg。术中无特殊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有角膜轻中度水肿6例,前房渗出2例,经治疗后吸收。结论只要术前能控制眼压、缩小瞳孔并且房角开放,围手术期处理合理,膨胀期白内障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纯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不仅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而且视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根皮苷(PHL)对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gly-LDL)诱导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VEC)表达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的影响,探讨PHL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RMVEC,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gly-LDL与联合PHL+gly-LDL的处理。采用TUNEL方法观察不同处理条件下大鼠RMVEC的细胞凋亡。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RMVEC表达MFG-E8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ly-LDL诱导大鼠RMVEC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凋亡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达到36.52%(P0.01),预先经PHL(800μmmol/L)孵育后,细胞凋亡明显减少至20.45%(P0.01);与对照组(蛋白表达灰度值0.290±0.008)比较,gly-LDL诱导组蛋白MFG-E8表达明显降低,并呈现浓度依赖性(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215±0.009、0.165±0.002、0.117±0.014与0.092±0.004,P0.01);经PHL预处理后,gly-LDL诱导的MFG-E8表达明显升高,伴随PHL给药浓度的增加,MFG-E8的表达逐渐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343±0.008、0.373±0.002与0.404±0.006,P0.01)。结论 PHL可能通过显著改善蛋白MFG-E8的表达,从而抑制gly-LDL诱导的大鼠RMVEC的细胞凋亡,实现对DR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