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对多孔型人工关节植入物的涂层性能(包括涂层形貌和涂层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总结目前主流产品的涂层性能范围,为新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参考,同时为远期植入物取出分析提供依据。 方法 试验中所用的涂层表面形貌、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样品,分别按照 ASTM F1854、ASTM F1044 和 ASTM F1147 标准制备,涂层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加工。 共对 17 套件产品(编号 1~ 17 号)的涂层表面形貌(涂层厚度、孔隙率和孔隙截距)进行试验;对编号为 1~ 7 号和 15、16 号产品,首先按照 ASTM F1044 的试验方法,进行涂层与基体之间的剪切强度试验;然后按照 ASTM F1147 的试验方法,进行涂层与基体之间的拉伸强度试验。 对编号为 17 的产品,按照 ASTM F1044 和ASTM F1147 的试验方法,分别测试复合涂层和单纯钛涂层的剪切和拉伸强度。 结果 全部产品中,共 15 套产品(占比 88. 2% )涂层厚度 300~ 500 μm;金属涂层的产品共 16 套(编号 1 ~ 16),其中 11 套(占比 68. 75% )涂层孔隙率 30% ~ 50% ,14 套(占比 87. 5% )涂层孔隙截距 50 ~ 150 μm;涂层的力学性能与基体材质无关;添加羟基磷灰石(HA)后的复合涂层的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与纯金属涂层相比,均明显降低。 结论 针对多孔涂层人工关节的设计制造,其涂层的性能可以参考以下指标:涂层厚度 300 ~ 500 μm,涂层孔隙率 30% ~ 50% ,涂层孔隙截距 50 ~150 μm;可以根据产品的用途选择基体材质;在设计含有 HA 的复合涂层的植入物时,应考虑结合力较低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该性能指标范围能够为远期临床取出物分析提供对照。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电图与脑脊液分析.方法:选取我院5年来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80例,分为三组:健康组、观察组(白细胞数>10×109/L)和对照组(白细胞数≤10×109/L)各60例,依次进行脑电图和脑脊液分析研究.结果:进行脑电图检查的患者中,脑电图异常率92%,脑脊液异常率49.8%,头颅CT异常率14.6%.进行脑脊液分析的患者中,健康组中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改变者占67.5%.观察组中脑膜受累症状明显(58.9%)51/60,头痛的出现率为(89.9%)58/60,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电图与脑脊液检查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纳米银是利用现代纳米技术制造的新一代抗菌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抗菌杀菌活性及在伤口修复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医学生物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已有一些纳米银产品应用于临床,如纳米银抗菌凝胶、纳米银敷料、纳米银心血管支架、纳米银导管、纳米银骨水泥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银的长效、广谱、强效的抗菌活性源于其对微生物复杂而特异的抗菌机制.尽管纳米银不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是人们期望中的理想抗菌材料,但研究人员对其毒性机制依然不甚了解.本文就纳米银的合成、抗菌机制、毒性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做了简要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探索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的毒性机理.方法 首先培养一种活性好、生长状态优良的原代神经元,将不同浓度(2.5~500μg/mL)的银纳米颗粒加入神经元中作用24h后,通过MTT法计算细胞增殖率,并分析不同浓度的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在25~250μg/mL范围内,细胞数量与形态呈现不同的变化,银纳米颗粒浓度与细胞增殖率呈负相关.结论 在25~250μg/mL的浓度范围内,银纳米颗粒对神经元细胞的毒性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和分析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FM筋膜手法按摩治疗产后骨盆带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收治的100例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FM筋膜手法按摩治...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4月至2012年9月间温州市人民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例ES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预后随访。结果:9例病理诊断为低级别ESS,1例为子宫外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EUES);6例发生于卵巢,其余4例分别累及双侧卵巢+子宫直肠窝、右卵巢+生殖静脉+下腔静脉、左卵巢+腹膜后、输卵管;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包块及痛经为主,其中5例伴有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0(8/10)、ER(5/10)、PR(9/10)、SMA(5/10)Desmin(2/10)、Caldesmon(1/1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彻底切除,其中9例术后辅以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9~127个月,有5例出现复发,首次复发时间均在2年以内,复发的5例中有2例(包括1例EUES)为多次复发并最终死亡,其余患者在随访结束时均为存活状态。结论:ESS是非常少见的疾病,ESS以卵巢发生最为常见,大部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治疗首选彻底手术切除,术后可辅以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低级别ESS容易短期内一次或多次复发,但复发后仍可较长时间存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0较为特异。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特点及其对宫颈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在意义。方法:构建含有80例宫颈癌标本的组织芯片,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及癌旁组织中EGFR的表达,并分析EGFR的表达与各种宫颈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EGFR在宫颈癌旁组织中呈少量表达或不表达,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率为94.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在宫颈癌的组织中EGFR的过表达,与不同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而与不同肿瘤的大小、组织类型、病理分级、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P〈0.01;P〈0.05;P〈0.05)。结论:EGFR的表达参与宫颈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检测宫颈癌中的EGFR,可作为宫颈癌预后,筛选高危转移患者的有效指标,并且值得进一步以它作为宫颈癌靶向治疗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对怀地黄3-酮酯酰CoA-硫解酶(Rehmannia glutinosaf hueichingensis 3-ketoacyl CoA-thiolase,RghKAT)cDNA 全长基因进行克隆及分析,为怀地黄分子育种提供候选基因和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其他植物ARGOS基因序列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RghKAT cDNA全长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其在2个时期、10个组织的表达.结果 RghK AT基因全长1 713 bp,包含了1 39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64个氨基酸: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ghKAT的核苷酸序列与葡萄、番茄、毛果杨、拟南芥和小麦的KAT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84%、82%、82%、79%、73%; RghKAT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矮牵牛、葡萄、黄瓜、拟南芥和小麦的KAT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88%、86%、87%、78%:各物种KAT酶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理化性质表明该蛋白为略成碱性的稳定蛋白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不规则卷曲、β-折叠和β-转角构成;在N端存在一个由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RghKAT蛋白三维结构具有硫解酶典型的特征序列;表达谱分析表明,RghKAT mRNA在各时期、各组织中均有表达,盛花期花瓣中表达最强,而在幼苗期叶中表达量最低.结论 成功克隆了RghKAT cDNA 全长序列,具有KAT基因的结构特性及其产物硫解酶典型的特征序列,其在盛花期花瓣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49.
5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As进展缓慢,表现为动脉血管壁变厚变硬而逐渐失去弹性,其发生发展与许多危险因素或生长因子或受体有关,如:高血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清道夫受体等均在As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