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2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7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福建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毒株耐药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福建省未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伎滋病患者(HIV/AIDS患者)HIV的逆转录酶和蛋白酶耐药基因变异情况,为福建省开展HIV-1抗病毒治疗提供本底资料。方法采集福建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抗凝全血,分离血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HIV—lpol区序列并直接进行序列测定,提交Web站点http://hivdb.stanford.edu进行耐药突变分析。结果选取74份流行病学资料及序列资料完整的样本进入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蛋白酶基因的次要耐药突变广泛存在,以M36I、L63P、193L等多态性突变类型为主,未发现与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相关的突变。逆转录酶区的耐药突变分布较为分散,发生率为20.27%(15.74)。依据耐药性解释,发现3例样本(4.05%)表现为对部分逆转录酶抑制剂的潜在或低度耐药。结论福建省未用药的HIV感染者中,耐药相关突变尚处于低流行状态,在开展抗病毒治疗后应当定期进行耐药性检测以期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4176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MI合并CTO病变组(n=1235)和AMI不合并CTO病变组(n=12941)。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主要研究终点为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再入院、再次血运重建等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占8.7%(1235/14176)。随访2年,AMI合并CTO病变组的患者全因死亡率(9.9%vs.5.4%)和心原性死亡率(5.0%vs.2.6%)明显高于AMI不合并CTO病变组患者(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TO病变增加AMI患者死亡(HR=1.44,95%CI:1.02~2.03,P=0.04)和再次血运重建(HR=2.14,95%CI:1.55~2.96,P<0.01)风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1.07,95%CI:1.05~1.09)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HR=2.05,95%CI:1.36~3.09)与患者2年死亡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均<0.01),而CTO病变不是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3,95%CI:0.93~1.90,P=0.11)。结论: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合并CTO病变的患者。高龄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O病变并不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广州市慢性乙型肝炎门诊患者医疗费用变化轨迹的异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 数据来源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信息系统,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该医院就诊并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门诊患者。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对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建模,比较不同亚组的总费用、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慢乙肝患者4296人,平均年龄(35.19±10.84)岁,其中男性占76.84%。基于LGMM模型识别出2个增长趋势不同的亚类:高费用组(2175人,占50.63%)和低费用组(2121人,占49.37%),结果显示“高费用组”患者的DNA应答率高于“低费用组”患者(F=7.81,P<0.05;F=5.29,P<0.05),ALT复常率也高于“低费用组”患者(F=5.40,P<0.05)。结论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能够识别慢乙肝患者治疗队列中不可观测亚类的医疗费用变化轨迹,反映真实的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医疗费用及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索适合福建省艾滋病流行特点的防治项目管理模式。[方法]加强机构建设,明确职责与目标,开发领导层,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经验交流与推广,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结果]示范区项目进展顺利,全面开展防治工作,积极探索防治工作模式,为全省其他地区提供防治经验。[结论]省级集中管理模式,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统一协调,规范管理,从粗放走向集约,保障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5.
福建省AIDS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分析福建省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流行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为制定AID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1987~2003年AIDS常规监测、高危人群哨点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自1987年发现首例AIDS病人至2003年底,累计报告发现HIV抗体阳性者457例,其中AIDS病人155例,死亡110例。HIV感染者/AIDS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境外感染为主转向境内蔓延扩散,经异性性接触感染是福建省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已出现母婴传播的病例。HIV-1E亚型是福建省主要流行株。结论福建省AIDS流行速度明显加快,在静脉吸毒人群中也存在流行的危险,应采取措施预防HIV从商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加大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76.
福建省HIV10年监测结果及流行特点陈舸郑兆双颜苹苹严延生我省发现的AIDS病人及HIV感染者逐年累增,HIV输入的机会和在省内散播的危害性也随之增大,其发展趋势引起大家的密切关注。查明艾滋病在我省的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动态及发展规律,对制定预防和控...  相似文献   
77.
开展健康教育是目前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劳教妇女中多数是卖淫、吸毒的妇女,她们是感染HIV的高危人群和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为了评价在妇教人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开展教育的重点,我们在福建省妇教所对新入所的妇女实施以健康...  相似文献   
78.
性病患者中HIV感染状况的初步分析陈舸郑兆双颜苹苹杨式芹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福州市350001)性传播疾病(STD)是一组常见的传染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性病又是HIV传播的重要土壤和温床,人群中性乱行为的日益严重,造成了性病发病率及H...  相似文献   
79.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实验室及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认识艾滋病在福建省的流行特征及推测其流行趋势,为制定福建省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及免疫印迹试验对高危及特定人群标本进行人免疫缺陷病毒( H I V) 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及收集艾滋病病人临床资料,采集感染者全血分离淋巴细胞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H I V- 1 D N A 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病毒亚型。结果 从1987 年1 月至1997 年12 月30日止,全省共检测了569 870 份标本,检出 H I V 抗体阳性70 例,检出率为0 .12 ‰。其中 A I D S 病人21 例,已死亡18 例。福建省 H I V/ A I D S 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和厦门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境外感染为主,并向国内蔓延扩散,经异性性接触感染是福建省抗体阳性者的主要感染途径。17 例艾滋病病人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艾滋病人存活期短,早期症状以持续或反复发热为主,艾滋病病毒序列分析证实 H I V- 1 E 亚型为福建省主要流行株。结论 福建省艾滋病将主要在性乱人群中流行  相似文献   
80.
福建省城乡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城乡居民艾滋病(AIDS)知识知晓现状,为评估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多阶段系统抽样法对全省9个设区市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995份,总知晓率达81.0%,城区和示范区居民知晓率高于农村。部分居民对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政策了解不全面。[结论]城乡居民AIDS基本知识知晓率总体上已达到目标,说明AIDS防治宣传活动已取得较明显效果,AIDS知识得到较广泛的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