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脾亢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提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巨噬细胞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总RNA,分别用标有荧光素的dCTP反转录制备cDNA探针,将探针与含有14112点cDNA的Biostar-H140s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后扫描荧光强度。上述方法重复3次,从而筛选出恒定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3张芯片分别检测到896、1330和898个差异表达基因,恒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1个,占总基因数的0.86%。其中表达上调的已知基因有21个,表达下调的已知基因有73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类、细胞骨架和运动、细胞受体、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代谢、免疫相关等多个方面。这些基因可能与门静脉高压症脾亢的发病机制有关。结论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3.
目的EBV作为肿瘤相关病毒已获公认,为探讨EBV与HCC的关系及与肝炎病毒有无协同作用,进行本研究.方法采用PCP、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包埋HCC标本中EBV、HBV、HCV和HDV.结果PCR测HBVDNA(X基因和(或)S基因)阳性率为56.4%(44例/78例),EBVDNA(BaimH I W和(或)LMP1)阳性率为28.2%(22例/78例).RT-PCR测HCV RNA阳性率为5.6%(1例/18例),HDVRNA阳性率为0(0例/18例).免疫组化测EBVLMP1多定位于肿瘤细胞中.结论EBV在HCC组织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注意;HBV对HCC发生起重要作用,与EBV无明显关系;本地区HCV发病率不高,但其与EBV在HCC发生中有无协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HDV与HCC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4.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外科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ncer,HBD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自1989年11月~1999年8月共收治HBDC 31例.其中,行单纯胆肠内引流术共18例(组1),行支撑内引流加内外放疗共9例(组2),行网络化切除加支撑内引流与网络化切除加支撑内引流加内外放疗共4例(组3).结果随访的结果表明:术后生存期为1周~10.5个月(组1),在组2中,除外2例无法完成放疗,其他7例术后生存期平均为21.2个月,在组3中,由于病例太少无法做相对可靠的分析,但疗效显著.(其中1例患者术后存活达8年零7个月).3组病例中,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胃肠道出血2例,肝肾综合征1例,肺炎1例(76岁),发热6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HBDC)由于其部位特殊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而预后较差.在无法行手术切除的病例中,单纯胆肠内引流术能有效地缓解病情,对于合适的病例,内引流联合内外放疗是安全的,有效缓解病情且能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5.
十二指肠残端瘘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残端瘘易患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合并病8例,对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成因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引流2例,其余均采取非手术疗法。结论: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是十二指肠残端瘘形成的易患因素,保持引流通畅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是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较好疗法,有效地治疗合并病对十二肠残端瘘的愈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外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外科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学习医学基础课过渡到临床课、乃至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无菌技术及有关外科手术“三基”的课程,为今后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D-葡萄糖(2-DG)与氟尿嘧啶(5-Fu)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设立2-DG组、5-Fu组、联合组(2-DG+5一Fu)及空白对照组,将2-DG(10mmol/L)及5-Fu(5.0μg/L)单药及联合用药作用于人胃癌细胞MGC-803,MTT法检测各组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2-DG和5-Fu均可使胃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可诱导细胞凋亡,两药合用后其作用明显增强。结论2-DG能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细胞生长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DG与5-Fu联合应用抗肿瘤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显微自体荧光特征及自体荧光在同体正常胃组织各层的分布和差异。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以氩离子(Ar+)激光(Ex=488nm)和氦氖激光(He-Ne)(Ex=543nm)为激发光的双通道法对16例贲门癌手术标本(贲门癌组织与同体胃体组织)进行自体荧光图像分析。结果同体正常胃组织胃壁各层中,以黏膜下层荧光信号最强。固有层呈现较强的荧光信号,主要分布于腺体上。癌组织自体荧光信号与正常组织各层相比均显著减弱(P<0.01)。结论贲门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与同体正常胃组织在形态、颜色、分布及荧光强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6年10月治疗的70岁以上高龄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72例围手术期处理。结果 并存心脏病23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贫血11例,肾功能异常8例,低蛋白血症45例。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15例,心功能不全5例,肠瘘2例,切口裂开4例,切口感染6例。术后死亡2例,愈合后将近出院时出现脑梗死及肺栓塞死亡2例。结论 高龄患者营养状况差,并存病多,增加了手术风险,但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