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阐述和总结陆为民教授辨证治疗胆胃同病的相关学术思想、临床思路和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查阅古籍,总结病案资料,从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等方面论述陆师治疗胆胃同病的经验,并佐以临床验案.[结果]结合国医大师徐景藩的经验,陆师从气机升降、五行属性、精神情志方面阐述胆胃之间的关系,强调本病病因多端,虚实各有侧重,以肝...  相似文献   
192.
目的 观察益气清热方对Ⅰ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裸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将80只雄性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芩组、黄芪组、益气清热方组各20只,每日按分组要求以0.2ml/10g给生理盐水及药物灌胃,第14天各组予浓度108cfu/ml的Hp菌液灌胃,每鼠1.3ml,两周后处死,观察裸鼠体重、胃系数、Hp感染及胃黏膜组织病变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和益气清热方组裸鼠体重下降减少(P<0.05),黄芪组的胃系数降低(P<0.01).黄芩组、黄芪组及益气清热方组Hp感染率分别为45.00%、47.06%和35.29%,胃黏膜浅表性胃炎发生率分别为70.00%、58.82%和64.70%,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益气清热方在裸鼠体内对Ⅰ型Hp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并可减轻其感染后胃黏膜组织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3.
崔松香  陆为民 《中医杂志》2023,(16):1632-1636
总结徐景藩教授运用脾阴理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认为脾为阴土,其性濡静,脾阴脾气,互为因果。临证以脾阴理论为指导,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谨守病机,病证结合,以“甘”字立法,体用结合。提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宜甘淡甘平,常用慎柔养真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宜甘淡凉润,甘以入脾,淡以利阴,药如扁豆、山药、莲子、石斛、白芍之属,凉润养胃体而滋胃用,药如麦冬、知母、沙参、芦根、竹茹之属,或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便秘宜甘凉滋润,常用药如火麻仁、桃仁、郁李仁、杏仁、当归、白芍之属;治疗肝硬化腹水宜甘寒淡渗,常用一贯煎、参麦地黄汤等。同时强调注意阴无骤补,不可急功。  相似文献   
194.
介绍国医大师徐景藩治疗脾胃病时参考胃肠镜下黏膜征象进行诊断及辨证治疗的临床经验。徐老认为,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手段的迅速提高,乃广泛获益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中医师亦不能闭门造车。胃肠镜下黏膜征象可为临床提供大量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脾胃病进行辨证论治更易切中病机。其对黏膜急慢性炎症首重寒热虚实气血之辨;对胆汁反流提出要疏泄肝胆、理气和胃以改善胆汁反流程度,同时保护黏膜以减少反流液的损伤;对反流性食管炎提出抑酸护膜、升降并用之法;对胃肠息肉提出当予薏苡仁以健脾培本、化湿散结等。  相似文献   
195.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提出“胃风”是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临证以胃风理论为指导,在泄泻的治疗中提倡重视“风药”的运用,取其健脾胜湿祛风、升举清阳畅风、条达肝气宁风、开通玄府疏风之功,常获良效。本文分析徐景藩从“胃风”角度以风药治疗泄泻的丰富经验与独到见解,以期启迪临床、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9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徐景藩教授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1)肝郁脾虚,互为因果;(2)肠风扰动,发病之机;(3)寒热虚实,变化多端;(4)抑肝扶脾,标本同治;(5)善用风药,兼以平肝。  相似文献   
197.
目的介绍白内障术中后囊混浊患者的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34眼)白内障后囊混浊患者行小切口摘除或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植入人工晶体(IOL),在IOL与后囊之间注入透明质酸钠,根据后囊混浊的厚度、范围,用囊膜剪、撕囊镊、截囊针在后囊造一3~4 mm孔。结果术后视轴区清晰,人工晶体位置正,术中有8例(9眼)玻璃体前界膜破,术后随访1~3月,裸眼视力0.1~0.3,6眼;0.3~0.5,11眼;≥0.6,17眼,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视野受限。结论术中晶体后囊混浊应及时处理,混浊范围大、厚可用囊膜剪、截囊针后囊造孔;厚度薄可用撕囊镊撕囊造孔,依据混浊程度、范围,应采用剪、撕等不同方法后囊造孔,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8.
1验案分析 案1.刘某.女,53岁。2003年10月18日初诊。 主诉:上腹隐痛1年余,伴15苦。 初诊:患者1年多来常感上腹隐痛,痛无规律,胃脘痞胀,食后尤甚,口苦嘈杂,时有泛酸,初起未予诊治。嗣后症情渐剧,甚则终日不缓。于2003年3月查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度萎缩性胃炎,服雷尼替丁、胃苏冲剂等药未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