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80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36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60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通过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出院后双侧股骨头核磁共振(MRI)的跟踪和疗效观察,了解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征.方法(1)对我院2002年12月~2003年6月收治的医务人员及有症状的SARS患者进行股骨头和膝关节MRI检查,并对存在股骨头坏死者6月后复查;(2)将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坏死组和非坏死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检查MRI患者共40例,发现7例有股骨头坏死.(2)股骨头坏死早期症状是患肢的烧灼样疼痛,后期是活动性疼痛.(3)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氧合指数、激素使用累计总量、激素每天用量和激素使用总时间有关,其中激素每天剂量〉160 mg、累计总用量〉2 000 mg、使用时间52天以上,且存在低氧血症者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4)中西医治疗对早期患者有效.结论曾使用大剂量激素、尤其存在低氧血症者,一旦出现下肢烧灼样疼痛、下肢疲劳或活动性疼痛,需检查MRI,以便及时发现股骨头的坏死.  相似文献   
62.
儿童哮喘与特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儿童哮喘与特应性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广州市 35 65名 10~ 11岁儿童哮喘问卷调查结果 ,对确诊为哮喘的儿童 84名 (哮喘组 ) ,从无患过哮喘儿童 88名 (对照组 ) ,分别进行个人过敏病史、家族史的询问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sIgE)检测。结果 :哮喘组学生过敏病史、家族史的阳性率分别为 92 9%、60 7% ,而对照组仅分别为 2 3 9%、18 2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5 )。其中合并过敏性鼻炎、湿疹者 ,哮喘组分别为 90 5 %、2 8 6% ,对照组分别为 14 8%、11 4%。哮喘组和对照组有家族史的学生中 ,有哮喘家族史的比例分别为 33 3%、0 % ,有过敏性鼻炎家族史的分别为 94 1%、93 8% ,有湿疹家族史的分别为15 7%、18 8% ,其中哮喘组儿童家族史来自母亲的比例达 72 9%~ 82 4%。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特应性指数及血清sIgE的阳性检出率无差别 ,两法符合率为 85 5 % ,两法与临床过敏病史的符合率分别为 94 1%、92 9%。特应性指数及血清sIgE的阳性率 ,哮喘组分别为 98 8%、97 6% ,对照组分别为 2 0 5 %、2 6 1%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5 )。各变应原的阳性率除混合霉菌外 ,哮喘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 ) ,哮喘组尘螨的阳性率最高 ,达  相似文献   
63.
广州地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医院感染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变迁和耐药情况。方法:2001年7月-2003年6月.用Kirby-Bauer法检测了从广州地区13所医院分离获得的1072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并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1年标准进行判断,用WHONET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从广州地区13所医院中共分离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072株,前3位细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占56.3%、鲍曼不动杆菌占16.0%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15.0%。耐药性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83.3%)、其次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2.9%),而敏感率低于1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泊肟(3.3%)、萘啶酸(4.2%)、头孢噻肟(4.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72.0%),对亚胺培南(1.9%)、头孢噻肟(5.9%)和氨曲南(6.7%)的敏感率较低。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却最高(93.6%),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78.6%)和阿米卡星(77.0%)。结论:非发酵菌耐药性仍是目前临床上的严重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商讨有效对策。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的有效抗菌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优化呼出气中一氧化氮的方法在检测哮喘患者的应用价值,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手段.方法38例哮喘患者按病情分为轻度哮喘组(13例)、中度哮喘组(14例)、重度哮喘组(11例),取12名正常人为健康组.用两种不同方法的化学发光法(美国ML9841A型仪器)检测一氧化氮的体积分数,分别是经口将呼出气收集后分析平均一氧化氮的体积分数和慢呼气法直接检测瞬间的一氧化氮体积分数,并评价两种收集方法的差异.哮喘患者呼出气中一氧化氮的体积分数并与病情严重度分级比较;6例经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2周后复查一氧化氮体积分数.结果①健康组与中度、重度哮喘组患者一氧化氮体积分数分别为(14±4)×10——9、(31±7)×10——9和(42±8)×10——9,3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哮喘患者经吸入激素治疗2周后,平均呼出气一氧化氮的体积分数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结论利用ML9841A型仪器测定呼出气中一氧化氮的平均体积分数,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作为非创伤性方法评价气道的炎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本所呼吸监护病区(RICU)患者下呼吸道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方法2000-2004年从RICU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非重复的1047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42.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7.1%)、鲍曼不动杆菌(10.0%)和肺炎克雷伯菌(6.5%)。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是头孢他啶(50%~74%)、阿米卡星(33.3%~81.0%)、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0.4%~64.6%)、头孢哌酮-舒巴坦(33.5%-47.5%),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波动性较大。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47.2%~78.6%)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28.3%~86.6%)。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18.2%~68.2%)与阿米卡星(31.8%~76.2%)相近。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的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2.9%~100%和55.6%~80.0%,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敏感率由58.3%降至21.7%。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检出率由2002年的11.1%上升至2004年的47.8%。结论5年来本研究监测的细菌耐药率明显升高,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6.
肺泡蛋白沉着症肺泡灌洗术前后定量CT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定量CT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定量CT通过分析PAP患者最大吸气末肺容积、肺重量、肺含气体积、平均肺密度及平均含气体积结果,对10例PAP患者共14次(两肺13次,单肺1次)肺泡灌洗术CT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常规CT(病灶范围、密度)、肺功能(检查9次)及血气分析检查(检查14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AP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定量CT检查显示肺重量从(1594±436) g减低至(1294±374) g(P=0.000),平均肺密度从(0.5269±0.12) g/ml减低至(0.4389±0.09) g/ml(P=0.006),平均肺充气体积从(1.0989±0.5031) ml/g增加至(1.4700±0.4548) ml/g(P=0.008),肺含气体积有一定程度增加(P=0.116),肺容积在灌洗后略增加(P=0.938);肺泡灌洗前后的肺容积与肺含气体积呈显著相关(绝对系数R2=0.94,P=0.000).常规CT评价79%(11/14)CT检查结果改善.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有10次肺功能检查结果示DLCO%从45.85%±22.09%上升到54.64%±19.09%(P=0.007)、DLCO/VA%从67.30%±22.62%上升到76.03%±18.60%(P=0.03);FVC%、FEV1%、FEV1/FVC、PEF%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14次血气分析显示从肺泡灌洗前的低氧血症[PaO2(8.07±2.1) kpa]到肺泡灌洗后的明显好转[PaO2(14.7±5.24) kpa](P=0.001).结论 定量CT可为PAP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肺泡灌洗术后以定量CT结果中的肺重量、平均肺密度及平均含气肺体积改善明显.常规CT评价对PAP疗效观察具有一定价值.通过肺泡灌洗术,大部分患者病情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7.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12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989年1月—2001年12月本所确诊的12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肺部隐球菌病以中青年(8例,66.7%)和男性(9例,75.0%)多见。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咳嗽(7例,58.3%),咳痰(6例,50.0%),胸痛(4例,33.3%),发热(3例,25.0%),气促(2例,16.7%)和消瘦(2例,16.7%),5例(41.7%)无症状。病变分布呈下肺(8例,66.7%)多于上肺(4例,33.3%),右肺(6例,50.0%)多于左肺(3例,25.0%,余3例双侧)的特点。病变表现多为孤立性肿块影,共6例(50.0%)。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或足疗程氟康唑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绪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多发于无基础肺疾患的中青年,以肺部阴影为主要表现,易被漏诊、误诊,足疗程氟康唑可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68.
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呼吸系统疾病(5)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赖克方  陈荣昌  钟南山 《新医学》2005,36(12):722-724
1 引言临床上通常将以咳嗽为惟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慢性咳嗽是内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病征,与典型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肺纤维化和支气管肺癌等疾病不同,由于缺乏气促、发热或咯血等伴随症状,  相似文献   
69.
目的为减轻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的经济负担,探讨中国控制哮喘最小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剂量。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1)G组42例:应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推荐高限剂量,中度患者每次250μg,每天2次;重度患者每次375μg,每天2次;(2)H组44例:应用G组剂量半量,中度患者每次125μg,每天2次;重度患者早晨125μg、晚上250μg,每天各1次。采用随机、对照、平行分组、多中心临床研究,筛选期1周仅按需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期共24周。结果治疗后G和H组日间症状评分:重度哮喘G组为(0.7±0.8)分,H组为(0.4±0.6)分,中度G组为(0.4±0.5)分,H组为(0.3±0.5)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重度G组为(1.5±0.5)L,H组为(1.8±0.6)L,中度G组为(2.3±0.6)L,H组为(2.3±0.8)L;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重度G组为(54±17)%,H组为(59±19)%,中度G组为(79±14)%,H组为(79±15)%;晨间最大呼气流量(PEF)增加值:中、重度G组分别为45、67L/min,中、重度H组分别为56、65L/min;夜间憋醒天数:重度G、H组分别为81、69d;无症状天数:重度G、H组分别为88、98d;合并用沙丁胺醇剂量(重度G、H组分别为5.0、3.4喷/d)等32项(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组中度哮喘患者首次加重3例,H组为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5);G组中度哮喘控制例数为18例,H组为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5);而G组中度哮喘患者夜间症状评分为(0.30±0.22)分,H组为(0.13±0.3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重度哮喘加重天数G组为11d,H组为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00,P<0.05)。结论大多数中国哮喘患者应用GINA推荐的ICS高限剂量与其半量分级治疗,可取得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干扰素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通过对1例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导致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及治疗转归分析,分别复习干扰素α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导致间质性肺炎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特征.结果 患者因慢性乙型肝炎单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5个月后出现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 体检肺部少许细湿啰音 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网格状影.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组织病理显示急性肺泡损伤、间质纤维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随诊5个月病情相对稳定.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有干扰素α治疗乙肝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报道.把关键词乙型肝炎更换为丙型肝炎,则共检索到27例报道.主要症状是咳嗽(70.4%)、呼吸困难(77.8%)和发热(29.6%).出现症状的时间自用药后20 d至23周不等.除少数停药观察外,多数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死亡率为11.1%.结论 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时可能诱发急性间质性肺炎,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