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肠镜前增加12.5%碳水化合物清流质饮食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8月在笔者医院自愿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131例60~80岁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8例为清流质干预组,对其血压、心率和血糖、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清流质干预组的术前和术后血糖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术前和术中心率均低于观察组(P<0.05),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干预组术前半小时和术后半小时血糖均高于观察组(P<0.05),也高于检查前一日血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 12.5%碳水化合物清流质饮食在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术前准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2.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作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与胃癌关系密切,与消化性溃疡、Hp相关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有前瞻性研究发现,Hp可以引起胃微生物失调,改变胃内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并可能与癌前病变有关[1]。目前Hp全人群感染率超过50%,而我国是拥有14亿人的人口大国,且Hp可人传人,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于Hp的根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63.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主观整体评估(SGA)对住院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分析这两种工具对评价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适用性和一致性。方法选取2018年6至12月在浙江医院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114例,在入院24h内应用NRS2002、SGA进行营养评估,同时测定BMI、小腿围、握力,次日清晨空腹抽血检测白蛋白(Alb)、总蛋白(TP);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以及与人体测量、血清学营养指标等的相关性。结果无营养风险(NRS2002<3分)的患者52例(45.6%),有营养风险(NRS2002≥3分)62例(54.4%);根据SGA,营养良好(A级)的患者74例(64.9%),轻-中度营养不良(B级)33例(28.9%),重度营养不良(C级)7例(6.1%)。患者年龄与NRS2002、SGA均呈正相关(均P<0.05);体重、BMI、小腿围、握力与NRS2002、SGA均呈负相关(均P<0.05);Alb、TP与SGA均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NRS2002评分均无相关性(均P>0.05);身高与NRS2002、SGA均无相关性(均P>0.05)。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0.578,P<0.01)。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提示NRS2002与SGA呈正相关(r=0.600,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高,NRS2002和SGA两种方法在评估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方面具有一致性,将两种方法与人体测量、血清学营养指标联合应用能更好地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益气愈溃汤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益气愈溃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9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合治疗组,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1g,每日3次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美沙拉嗪治疗基础上联合辨证使用益气愈溃汤,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美沙拉嗪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2%,联合治疗组为88.3%,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美沙拉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治疗组的疾病活动指数和病理学评分和TNF-α改善情况均优于美沙拉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益气愈溃汤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标准化的碳水化合物交换法饮食干预在T2DM合并超重及肥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医院中美糖尿病中心收治的新发以及发现后未服用或仅口服降糖药的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行碳水化合物交换份饮食干预(糖尿病饮食指导和住院期间糖尿病标准餐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的饮食指导。每周随访1次,3个月后测定干预前后FPG、餐后2h血糖、HbA1c和TC、TG、LDL-C、HDL-C等生化指标以及体重及BMI等人体测量指标,并对比干预与否的临床结局差别。结果 碳水化合物交换法饮食干预后,患者的FPG、餐后2h血糖、HbA1c、TG及BMI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能明显降低住院医疗费用并提高患者FPG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碳水化合物交换法饮食干预可明显改善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治疗。  相似文献   
66.
炎症性肠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传统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效果逐渐降低,甚至无法缓解临床症状。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应运而生,逐步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规范且准确地使用各类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成为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分析对比各类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疗效及安全性等,为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联合低FODMAP饮食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 ~2020年7月于浙江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轻中度活动性UC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0例和B组35例)和对照组(C组32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普通饮食,治疗组包括饮食干预及联合...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疗效。 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选取浙江医院门诊和中美糖尿病中心收治的仅口服常规药物治疗的T2DM合并NAFLD的患者共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65例,对照组63例。实验组实行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包括对患者进行饮食宣教并指导患者如何管理饮食并根据碳水化合物交换份表配制标准化糖尿病套餐),对照组实行普通饮食干预。干预6个月,每周随访1次,测定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以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等人体测量指标,并统计和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肝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实验组经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干预后,患者的FPG、餐后2 h血糖、HbA1c、TG、LDL-C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均P<0.05),TC、HDL-C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上述生化指标干预前后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FPG、餐后2 h血糖、HbA1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LT、AST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ALT、AST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该碳水化合物计数法饮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并可以改善其肝功能。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1日~2017年7月1日在浙江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期间进行肠镜检查发现的94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病例组及135例无息肉组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人群的一般临床特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升高(甘油三酯2.90±1.36mmol/L vs 2.03±11.00mmol/L,t=-4.417;总胆固醇3.33±0.45mmol/L vs 4.40±0.64mmol/L,t=-12.417;低密度脂蛋白3.33±0.45mmol/L vs 2.54±0.46mmol/L,t=-12.926,P均<0.01)。病例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率为46.81%,对照组NAFLD发生率为15.56%。两组间性别、年龄、空腹血糖、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结直肠息肉的风险因素(OR=2.342,95% CI:1.324~2.621)。结论 结直肠息肉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相关,结直肠息肉患者需要加强腹部B超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