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巧和影响肝动脉重建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2004-2005年施行的36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68例肝移植病人中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共22例,发生率为5.9%(22/368);围手术期发生的15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12例为动脉血栓形成,3例为误伤右副肝动脉而继发的大面积肝坏死;术后远期发生的7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动脉血栓形成3例和动脉广泛狭窄4例.所有22例动脉相关的并发症中,接受再次肝脏移植者13例.因肝动脉并发症导致病人死亡11例,占该组肝移植病人死亡的30.5%(11/36).结论 保护供体肝动脉的完整性、正确选择受体动脉的吻合部位、显微外科血管重建技术的应用以及预防或及时纠正血液高凝状态等是提高肝动脉重建质量,降低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37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I临床资料。结果本中心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30/417)。介入治疗的近期治愈率为54.1%(20/37),近期治愈患者中需反复治疗的比率是40%(8/2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4%(2/37),总病死率为16.2%(6/37)。吻合口漏、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吻合口狭窄、非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的介入治疗治愈率分别为57.1%(4/7)、0(0/4)、100%(8/8)、16.7%(2/12)、100%(6/6)。结论介入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治疗方法。疗效与胆道并发症的类型相关,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以及吻合口漏的介入治疗效果良好;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及非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效果较差,应把握好时机进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介绍成人间活体扩大右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例42岁男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Ⅲ期患者行活体扩大右半肝移植治疗。其45岁姐姐为供者,CT评估供者包含肝中静脉的扩大右半肝体积为728.4cm^3(801g),供肝/受者比重比为1.3%。供肝之肝右、中静脉整形后与受者整形后之肝右静脉行端-侧吻合;供受者门静脉、肝动脉行端-端吻合。供肝胆管整形后与受者胆总管行端-端吻合。结果 供、受者手术均成功。供者术后恢复顺利,受者术后8h恢复意识,14d后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首次下降至正常水平。术后16d曾出现转氨酶明显升高,给予甲泼尼龙1000mg冲击治疗后恢复正常。随访至今,供受者已健康生存8个月。均未出现胆管、肝动脉及静脉回流等并发症。结论 扩大右半肝移植在技术上完全可行,能为成人患者提供足够重量的肝移植,尤其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精确的影像学评估,熟练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技术是确保该类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图2参9。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应用三阶梯热量递减方案营养支持的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1173例次尸体肝移植中术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15例(1.2%),确诊后给予禁食、腹腔引流、抗感染、手术和营养支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其中营养支持采用三阶梯热量递减方案。第一阶:禁食状态下使用全营养混合液提供患者每日所需热量。总热量为167~209kJ.kg-1.d-1,其中蛋白质为1.3~1.95g.kg-1.d-1,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55%,脂肪占总热量的30%~35%,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热量比约为2:1。第二阶:经口进食流质后直至恢复正常饮食。所给肠外营养的总热量减为125~146kJ.kg-1.d-1,蛋白质为1.0~1.2g.kg-1.d-1;碳水化合物、脂肪所占总热量的比例维持不变。第三阶: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继续给予口服肠内营养素(瑞素)500mL/d,持续5~7d。结果 8例康复出院,随访12~48个月,无胃肠道漏再发;感染较重的7例(46.6%)综合治疗后仍死亡。结论肝移植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的发生率低,但病死率高。三阶梯热量递减营养支持方案对治愈胃肠道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小鼠半肝移植后早期肝内趋化因子T细胞激活基因-3(T cell activation gene-3,TCA-3)的变化. 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全肝和部分肝脏移植模型,分为全肝对照组和半肝移植实验组.冷保存时间分为冷缺血1、4和8h.术后4、24 h收集标本,核糖核酸酶保护试验评估各组移植术后TCA-3的mRNA表达水平.组织病理学观察肝脏移植物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结果 共行小鼠半肝移植45只,全肝移植30只.2组小鼠术后7d的存活率均为100%.定量分析证实:全肝移植术后4h,冷缺血1、4、8h组TCA-3的表达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半肝移植组TCA-3的表达明显升高(F=7.41,P<0.05).术后24 h,全肝移植组和半肝移植组TCA-3的表达均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半肝移植物表现为更严重的冷缺血损伤. 结论 TCA-3在半肝移植术后早期明显升高,在冷缺血损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CA-3可能是减轻半肝移植物冷缺血损伤的早期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对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中供者器官切取手术方法的特点与技巧进行总结,观察器官移植后移植物的功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DCD供者器官切取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法和肝肾分别切取法切取供者器官.结果 26例供者器官的平均热缺血时间为4 min(1~10 min),器官切取手术操作顺利,器官切取手术平均耗时为27min(20~45min).共获得供肝22个,供肾44个,上腹部多器官(包括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2个;所获取器官进行肝移植24例(其中2例供肝进行劈离式肝移植供给4例受者),肾移植42例(其中2例供者的双肾进行双肾移植),上腹部多器官移植2例.所有移植手术均顺利,移植器官的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等并发症.结论 在DCD器官切取手术中,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法和肝肾分别切取法的手术步骤简捷、安全可靠,要求术者掌握熟练的外科技巧,动作迅速准确,能最大限度减少供者器官的热缺血时间,以保证获取高质量的供者器官.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围手术营养支持疗法的合理方案。方法我中心自2004年5月至2010年9月共实施了10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手术,其中5例为上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行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进行器官簇移植,5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单纯肝切除后行器官簇移植。对这1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术前经口进食辅以口服营养液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先给予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后转为肠外联合肠内营养,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观察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患者营养状况、各项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功能恢复良好。3例患者出现肠瘘,经TPN营养支持,2例死于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痊愈;其余7例患者均顺利由TPN过渡至EN,营养状况良好。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于术后4周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外,其余4例均存活,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4个月。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对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成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8.
腹腔内出血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是,因术前长期服用大量抗凝药物,导致术后2次发生致命性腹腔大出血的情况,临床上不多见。我院近期完成的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就曾发生上述情况,经过及时抢救治疗,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比较门静脉回流的肝胰器官簇移植(LPT)和体静脉回流的胰肾联合移植(KPT)术后受者胰腺内分泌功能及相关代谢.方法 将近6年来存活良好、肝肾功能正常并能定期随访的10例LPT和KPT受者纳入研究,其中LPT组4例,KPT组6例,定期检测血清胰岛素,行胰岛素释放试验、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测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甘油三脂以及总胆固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胰岛素激发试验中2 h胰岛素KPT组较高(P<0.05);3个月时血清C肽KPT组较高(P<0.05);6个月时总胆固醇LPT组略高(P<0.05);但上述3项有差异的指标均在正常生理范围.术后6个月内两组检查值在其他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LPT和KPT术后受者均可获得良好的胰腺内分泌功能、正常的糖代谢及脂肪代谢,术后6个月内未显示LPT获得更好的代谢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en bloc' liver-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LPT) with portal vein drainage and simultaneous combined kidney-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KPT) with systemic venous drainage on the pancreatic endocrine function and related metabolism.Methods Four LPT patients and 6 KPT ones with normal hepato-renal function, good quality of life and periodic follow-up received measurement of serum insulin, insulin provocation test, fasting glucose,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C-peptide, glycated hemoglobin, triglyceride and total cholesterol; and their laboratory test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In KPT group, 2-h insulin level, C-peptide level and total cholesterol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6th month, 3rd and 6th month postoperation (all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ther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6th month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 Either KPT or LPT can achieve excellent endocrine function, carbohydrate and lipid metabolism;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rtal venous drainage does not offer major metabolic advantages within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肝移植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间13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接受含巴利昔单抗诱导的免疫抑制方案(诱导组)。以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接受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106肝移植受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受者排斥反应、代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 诱导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糖尿病、高血压及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9%、33.8%、21.6%和22.3%,对照组分别为15.1%、72.6%、40.6%和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诱导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新发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8%、5.0%、4.3%和7.9%,而对照组分别为19.8%、9.4%、8.5%和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2.1%和88.7%(P>0.05)。结论 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可以早期撤除皮质激素,并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减少使用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