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肌钙蛋白 I(c Tn I)与心电图 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病变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7例 U AP患者于心绞痛发作时 ,发作 6、2 4小时取静脉血 2 ml,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血清 c Tn I浓度 ,同时做 12~ 18导联心电图 ,计算 ST段缺血性下移或上移情况。5 7例患者按 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按 2 0 0 1年 ACC/AHA PCI标准将冠状动脉解剖病变分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病变 ,按传统 Proudilit狭窄分级法将冠脉狭窄分为 ~ 级 ,分析 c Tn I与心电图 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危险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UAP患者心绞痛发作后 6、2 4小时 c Tn I明显增高 ,且 2 4小时 c Tn I浓度与心电图 ST段移位相关 (r =0 .5 9,P<0 .0 5 ) ,病变愈复杂 (中、高危险病变 )狭窄程度愈重 (>5 0 %以上狭窄 ) ,c Tn I愈高。结论  c Tn I可预测 U AP患者的预后 ,c Tn I愈高 ,心电图 ST段移位愈大 ,冠脉危险病变愈重  相似文献   
12.
在正常人群中室性期前收缩(VPC)极为常见,且个体自然变异较大。但散在的VPC也可引起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室颤或猝死。因此,识别濒危VPC并给予及时正确处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仅就VPC落在T波、U波及P波上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浅述。  相似文献   
13.
心肌酶活性比值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将AMI106例分为缺血预适应组(A组)77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B组)29例。根据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丙酮酸激酶活性-时间变化曲线定量计算其心肌梗塞范围,A组分别为34.2±22.5CK-MB-g,35.2±24.4CK-g,32.8±22.7PK-g;B组分别为44.9±21.7CK-MB-g,46.6±23.6CK-g,43.6±20.7PK-g,A组心肌梗塞量明显小于B组(P<0.05)。提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5.
动态测定了35例急性心肌梗塞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PK-MB)时间-活性变化曲线,探讨对估测心肌梗塞范围(MIS)的临床意义及缺少早期测定值对估测MIS的影响程度、校正方法。结果表明,MIS的大小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当MIS在60CPK-MB-g-Eq以上,病死率为26.7%,在此以下,仅为5%。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虽缺少早期测定值可低估MIS,但应用校正方法可准确作出估测。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丙酮酸激酶变化计算心肌梗塞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9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和实验性AMI10只犬中,根据血清丙酮酸激酶(PK)、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活性一时间变化曲线计算其梗塞量,其中94例AMI分别为36.6±23.3PK-g,41.0±26.9CK-g,39.8±23.4CK-MB-g,血清PK与CK-MB(K对比密切相关(r=0.879、0.850,P<0.01);10只犬实验性AMI分别为12.7±3.2PK-g,15.1±3.1CK-g,13.1±3.6CK-MB-g,病理检查为10.2±3.0g,血清PK及CK-MB计算结果与病理结果相似(t=1.68、1.95,P>0.05);但血清CK计算结果较病理检查结果偏大(t=3.66,P<0.01).研究提示,在AM1时根据血清PK动态变化可较准确地计算其梗塞量,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倾向,判断治疗措施及预测预后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超声 多普勒肾血流测定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早期肾损害超声多普勒肾血流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EH患者按血、尿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连续测定犬急性心肌损伤动物模型血清中肌酸激酶MBmass(CK-MBmass)、CK-MB活性、CK活性等心肌酶学标志物,观察CK-MBmass对急性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球囊堵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端的方法建立犬急性心肌损伤动物模型。在诸闭前、堵闭后每10min直至90min连续采静脉血各2ml,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测定或置-40℃保存待测。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CK-MBmass。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活性,速率法测定CK活性。观察急性心肌损伤后CK-MBmass、CK-MB活性、CK活性等心肌酶学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损伤心肌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冠状动脉堵闭90min后,心电图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性ST段上抬改变;血清CK-MBmass、CK-MB活性、CK活性等指标皆超出个体值的2倍以上,但未超出实验参考值的2倍;出现异常值时间CK-MBmass、CK-MB活性、CK活性分别为(30-45)min、(30-60)min、(45-90)min。结论:CK-MBmass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李建  杜文先  李国华  邢启崇 《新医学》2005,36(11):643-644
目的:评价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对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患者的影响.方法:21例PPH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每次10μg(2mL)加入10 mL生理氯化钠缓慢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续用药7日.于静脉注射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前后,应用连续波多普勒技术检测右房室瓣反流和肺动脉瓣反流频谱,据此测量出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和肺动脉平均压,并监测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及血气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本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和肺动脉平均压较用治疗前显著降低(均为P<0.01).用药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变化.21例中,有17例(81%)呼吸困难明显减轻.所有患者对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耐受良好.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能显著降低PPH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明显改善PPH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3岁。因晕厥1h人院。发作时不伴大小便失禁,无抽搐、口吐白沫等,持续约6min。12年前也曾晕厥1次,当时未予诊治。入院体检:BP60/20mmHg。神志不清,浅昏迷。心界略向左增大。心率约30次/min,心音强弱不一,可闻及大炮音。双肺呼吸音清。急查血清钾4.5mmol/L,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