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41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42.
本文报告了应用LDF_3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对109例青年军人体表多部位血流量的调查结果。其微循环血流量依次为下唇>甲襞>舌下>舌头>耳垂,各部位检查值经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别(P<0.01),舌下,甲襞和耳垂三个部位的左右两侧测量值经t检验无明显差别。以上结果表明,体表微循环以下唇和甲襞两个部位最为丰富,甲襞等部位微循环检查1侧即可。此外,本研究发现红舌,黄苔者体表微循环血流量大于淡红舌、薄白苔者,吸烟者体表微循环血流量低于不吸烟者。  相似文献   
43.
先天性巨结肠也叫先天性巨结肠综合征,是由于直肠或结肠的某一段缺乏神经节细胞引起的以低位不全性肠梗阻症状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传统的保守疗法死亡率高达50—70%,根治手术的死亡率也在8%左右,我们从85年—88年共接诊先天性巨结肠61例,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目的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s, NK)细胞是淋巴细胞的重要组成,属于固有免疫的一部分。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过程中,NK细胞既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同时又可引起肝组织损伤。对于NK细胞在HBV感染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方法该研究比较了49例慢性HBV感染免疫清除期(immune clearance phase,IC)、32例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30例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phase,IT)患者及13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 HC)的外周血NK细胞、CD56bright群、CD56dim群和NK细胞表面受体IFNAR2、NKp46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因子IL-10、TGFβ1、IFNα2、IFNγ的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与ALT、HBV DNA的关系。结果IC和AHB组CD3-CD56+NK细胞频数降低,主要发挥细胞毒作用的CD56dim群的频数也减少,而主要分泌IFNγ的CD56bright群却升高。不一致的,外周血IFNγ含量却没有相应升高,相反,还明显降低。与HC组比,在IT组并没有发现NK细胞及其亚群频数的明显改变。可抑制NK细胞产生IFN-γ的IL-10在IC和AHB组升高,同样升高的还有另一种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1。IC组IFNα2分泌增加而且NK细胞IFNAR2的表达上调。IT组虽然NK细胞IFNAR2表达上调,但是外周血IFNα2分泌量明显不足。AHB组IFNα2分泌水平和健康对照相近。ALT与HBV DNA在IC患者呈负相关,在AHB组呈正相关。IC组HBV DNA含量与IFNAR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K细胞在免疫清除期患者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受到抑制,这种抑制可能有助于减轻肝脏损伤。在免疫清除期患者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被保存,但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受损。免疫耐受期患者可能是IFNα2分泌不足,不能有效的激活NK细胞,导致HBV长期存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的清除可能依赖非IFNα2途径。ALT可作为评估免疫清除期患者免疫清除HBV水平的指标。急性HBV感染时,病毒的快速扩增可能是导致肝脏损伤的机制。另外,在免疫激活时,HBV可能刺激NK细胞上IFNAR2的表达。  相似文献   
45.
为探讨灭囊灵对猪囊尾蚴的氨基酸代谢是否有影响,应用日立825—5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灭囊灵生理盐水浸剂作用于体外培养猪囊尾蚴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囊尾蚴含15种氨基酸,包括6种必需氨基酸。经灭囊灵作用后,除脯氨酸和精氨酸以外,其它13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着灭囊灵浓度的增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1.2ml 剂量组增高的比例为最大。结论:灭囊灵对猪囊尾蚴的氨基酸代谢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异病同治”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当归芍药散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DrungBank、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获取CPID和PCOS相关蛋白,并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制作韦恩图。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制作当归芍药散治疗CPID和PCOS的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药物-疾病靶蛋白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BioGPS在线软件检索并制作“关键靶点-器官组织”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取药物关键活性成分和疾病核心靶点,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到当归芍药散药物有效活性成分74个,当归芍药散-CPID-PCOS作用靶点共70个;PPI网络分析发现,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激酶B(Akt)1和前列腺素G/H合酶(PTGS)2等可能是当归芍药散治疗CPID和P...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基于大样本量,构建个体化预测模型及危险分层系统。  方法  从美国SEER临床数据库中,筛选结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模型构建,并筛选一组独立的中国人群,用于外部验证。经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后指标,并全部纳入用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及绘制校准曲线,检验模型准确性。  结果  列线图模型共纳入11个独立预后因子,C-index在训练组、内部验证组及外部验证组分别为0.768,0.761和0.759,均>0.7,且优于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0.729,0.720,0.73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效果与实际生存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区分及校准能力。通过决策树分析,依据模型预测个体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确定。  结论  该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结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状态,并较传统TNM分期系统有所改善,基于预测模型的危险分层系统,能够更好地区分高危患者,并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索携川芎嗪导电水凝胶(简称“TGTP”)修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潜在机制。方法 将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SCI组(B组)、SCI+导电水凝胶组(C组)和SCI+TGTP组(D组)。A组仅切除椎板,其余组构建切除2 mm长脊髓的全横断模型。通过BBB评分法和改良Rivlin-Tator斜板实验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7、14、28 d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7、28 d动物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新生血管,采用Western blot评估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Tie-2蛋白表达;术后28 d采用Western blot进一步评估促血管新生相关蛋白PDGF-B、PDGF受体β(PDGF receptor β,PDGFR-β)、VEGF-A、VEGF受体2(VEGF receptor 2,VEGFR-2)的表达情况。术后28 d,采用Masson染色评估损伤区域瘢痕增生,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LFB染色检测髓鞘分布和再生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  相似文献   
49.
袁茜  路遥  顾怀宇 《解剖学研究》2011,33(3):228-231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主要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在免疫与神经两大系统的联系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细胞因子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0.
目的比较肝移植术后与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CEUS)表现,为不同方法治疗后RHCC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RHCC患者的超声资料(其中20例有CEUS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同期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出现RHCC的152例患者中随机抽取33例(均接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显示肝移植组RHCC发生部位与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复发灶的大小、数目、回声、边界、邻近重要结构、血供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示RHCC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在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48)。其中肝移植组高增强14例、等增强1例、低增强5例,肝切除组分别为32例、1例、0例;肝移植组"快进快退"13例、"快进慢退"1例、三期低增强5例、动脉期等增强门脉期低增强1例,肝切除组分别为30例、2例、0例、1例。增强形态在肝移植组(均匀增强19例,不均匀增强1例)与肝切除组间(均匀增强27例、不均匀增强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9)。结论根治性切除术后RHCC大部分发生在肝内,而肝移植术后肝外复发病例较多。肝移植术后RHCC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多样,虽大多数有典型CEUS表现,但非典型表现占35.00%,应特别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