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目的观察中药新药派能达胶囊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肿瘤内科住院的肺癌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派能达胶囊治疗(派能达胶囊3粒/次,2次/d,口服),3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GP方案化疗,3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KPS评分及EORTCQLQ-C30及QLQ-LC13各症状子量表标化分、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尤其是气促、咯血、吞咽困难及脱发症状(均P<0.05)。对照组患者化疗后IgG、Ig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而观察组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下降(均P>0.05),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派能达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2周期化疗前后CEA水平变化评价影像学肿瘤疾病控制的效能和预后的价值,为2周期后是否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NSCLC患者化疗前、2周期化疗后血液中CEA水平变化;应用ROC曲线评价CEA水平变化对于化疗后影像学疗效达疾病控制(DC)的评价效能;探讨CEA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EA水平变化率评价D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CEA水平变化率阈值为-34.0%,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87.5%。CEA水平变化与DC呈明显正相关(r=0.526,P<0.01)。CEA变化阳性的患者肿瘤无疾病进展时间(PFS)明显长于阴性患者(中位值分别为6.87和2.77个月,P<0.05)。CEA水平变化及化疗周期数、体重变化均是预测PFS的独立预后因子(均P<0.05)。结论在CEA水平升高的晚期NSCLC患者中,2周期化疗前后CEA水平变化可以有效评价影像学DC和预测PFS,CEA水平变化可作为影像学评价的重要辅助工具,有利于全面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榄香烯乳联合奥沙利铂(OXA)、亚叶酸钙(CF)和氟尿嘧啶(5-FU)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8例晚期胃癌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OLF方案OXA 130m/mg.m-2静滴第1天,5-Fu 400mg.m-2静推第1~2天,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第1~2天,5-Fu600mg.m-2维持22h第1~2天,21天为1个周期,共3~6个周期。治疗组: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加榄香烯800g静滴第1~21天。观察两组病人疗效、不良反应、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55.9%,对照组有效率50%;疾病进展时间治疗组(6.86±1.73)个月,对照组(6.34±1.7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治疗组(11.26±2.12)个月,对照组(10.84±1.52)个月。疾病进展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状况改善率治疗组82.3%,对照组41.2%,差异有显著性(P〈0.05)。CD3、CD4及CD4/CD8,在3个周期化疗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榄香烯乳联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能够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核转录基因-κB(NF-κ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148例原发乳腺癌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NF-κB阳性表达率是73.0%(108/148),NF-κB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临床分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NF-κB在腋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81.7%(85/104)高于腋淋巴结无转移组52.2%(23/44)(P<0.01).ER、PR阳性者NF-κB阳性表达率低于阴性者(P<0.01).结论:NF-κB在乳腺癌组织中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脱氧吡啶啉(urine Deoxypryidinoline,uDPD)在肺癌骨转移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202例肺癌患者,进行uDPD/尿肌酐(uDPD/Cr)检测,计算其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55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分别采用二磷酸盐制剂博宁、化疗治疗,2周后复查uDPD/Cr,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uDPD/Cr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4%和70.0%.25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博宁治疗前uDPD/Cr为(13.37±2.65) nmol/ mmol,治疗后uDPD/Cr下降为(7.34±2.15)nmol/ 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采用GP或EP方案化疗,治疗前uDPD/Cr(12.85±2.52)nmol/ mmol,治疗后uDPD/Cr下降为(8.43±2.63)nmol/ 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DPD检测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与治疗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背景滴定用于阿片类药物耐受癌痛患者镇痛治疗的可行性。方法38例阿片类药物耐受的癌痛控制不稳定患者,分为背景滴定组和短效吗啡滴定组分别进行滴定,比较两组患者滴定周期、最高疼痛评分、滴定达稳态时间、滴定达稳态阿片类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背景滴定组与短效吗啡滴定组的滴定周期分别为(1.4±0.5)、(2.1±0.8)次,滴定达稳态时间分别为(19.9±10.2)、(24.5±8.4)h,滴定过程中最高疼痛评分分别为(5.4±0.8)、(6.3±0.9)分,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背景滴定用于阿片类药物耐受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疼痛控制迅速平稳,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R、c—myc和hTERT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乳腺腺病和79例乳腺癌组织中ER、c—myc和hTERT的表达。[结果]ER、c—myc和hTERT在乳腺腺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0%、12.0%和20.0%;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2%、70.1%和92.4%.均明显高于乳腺腺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乳腺癌组中,c—myc和hTERT、ER和hTERT、ER和c—myc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2、0.388和0.632,P〈0.01),而hTERT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乳腺癌中ER、c—myc、hTERT均高表达,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其中ER和c-myc的过表达可能和hTERT转录激活进而激活端粒酶有关。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和CD44v6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COX-2)和CD44v6在鼻咽癌的表达及它们在鼻咽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鼻咽黏膜慢性炎、65例鼻咽癌组织和30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中COX-2和CD44v6的表达.结果 COX-2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1.5%和83.3%,明显高于鼻咽慢性炎组(P<0.01);CD44v6在鼻咽慢性炎组的阳性率为15.4%,而在鼻咽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8%和86.7%,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鼻咽癌和淋巴结转移灶中,COX-2阳性表达组CD44v6的表达要高于COX-2阴性组,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分别P<0.05,P<0.01).结论 COX-2在鼻咽癌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中异常高表达.COX-2可能通过上调CD44v6的表达来促进鼻咽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胃癌术后经常复发和远处转移,辅助治疗的价值已经没有争议。在亚洲,对于接受了标准D2手术的Ⅱ~Ⅲ期胃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已经成为标准治疗,对于Ⅱ期患者口服S-1或XELOX联合化疗均可,而对于Ⅲb期及以上的高复发风险的胃癌患者应考虑使用XELOX方案化疗。在美国,采用D0和D1术比例较高,术后同步放化疗是目前适合的选择。欧美人群中,D2术式后采用辅助化疗还是辅助放化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分析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收集2例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复习.结果 例1男, 57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伴黑便,影像学检查示盆腔部分小肠肠壁增厚,考虑为淋巴瘤;例2男, 24岁.小肠恶性肿瘤术后1年复发,影像学检查示腹腔和盆腔多发肿块,考虑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伴转移.大体检查2例肿瘤主体均位于小肠肌壁间,例1肿瘤直径5.5 cm,例2肿瘤双发,直径分别为4和6 cm.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由实性排列的小蓝圆和短梭形细胞构成,灶状可见透明细胞;例1散在可见菊形团和假乳头状结构,例2内夹杂大小不等的出血性囊腔.瘤细胞胞质稀少,核仁细小,核分裂象活跃.间质内均可见散在破骨样巨细胞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均弥漫强表达SOX10和S-100蛋白,弥漫或局灶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或突触素),例2局灶表达细胞角蛋白;均不表达胃肠道间质肿瘤标志物、肌源性标志物、黑色素标志物(HMB45或Melan A)、树突状细胞标志物以及尤文肉瘤标志物.荧光原位杂交分析2例均存在EWSR1基因重排,二代基因测序分析证实例2存在EWSR1-ATF1基因融合.例1随访1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例2术后行多药物联合化疗以及靶向治疗,随访19个月内疾病偶尔稳定但多次复发和转移.结论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好发于小肠,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需要与多种胃肠道的小蓝圆细胞和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仔细的形态学观察并适当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手段可将其准确的鉴别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