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目的 掌握闽南沿海地区军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指导部队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防治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乙肝"两对半"血清学检测和询问调查的方法,对受检军地青壮年的乙肝"两对半"专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V总感染率、HBsAg阳性率和HBsAb阳性率三项指标,受检官兵和地方人员分别为50.50%、0.10%、63.28%与78.06%、17.03%、58.42%,两组人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闽南沿海地区人群HBsAg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当地驻军HBsAg阳性率极低,受检部队乙肝防控成绩显著,未受地方乙肝疫情影响.  相似文献   
52.
我们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山莨菪硷治疗黄疸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425例均为我院1995年2月~1998年10月收治的黄疸型肝炎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分型  相似文献   
53.
患者女,30岁,因上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20天,加重伴巩膜、皮肤黄染5天于1999年4月28日入院。发病前无暴饮暴食及饮酒史,无胆道疾病史。体检:体温37.8℃,脉搏132次/分、呼吸20次份、血压14/9Kpa(105/68mmHg),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扶入病房。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肝掌,未见蜘蛛痣及出血点。双肺听诊未见异常,心率13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中上腹弥漫性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莫菲氏征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轻叩痛,移  相似文献   
54.
原发性腰椎椎间盘结核很少见,笔者于2000~2003年在200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发现原发性腰椎间盘结核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血清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 ,分别对 12 3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进行HBVDNA基因分型和血清HBVDNA水平的测定。结果 泉州地区CHB患者的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 ,其次为C型 ,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 ,分别占 74 80 %、17 0 7%、3 2 5 %和 5 69% ,无A、E、F型。C基因型的HBVDNA水平 (log值 )为 7 0 5± 1 3 5 ,显著高于B基因型的 6 3 2± 1 0 6,P <0 0 1;而C基因型的HBeAg含量为5 3 62± 2 5 3 2 ,亦显著高于B基因型的 40 1l± 15 17,P <0 0 1。C基因型患者的TBIL、ALT、AST均显著高于B基因型 ,而白蛋白水平则显著低于B基因型 ,P <0 0 1。结论 泉州地区CHB患者以B基因型为主 ,部分以C型、D型和混合型存在。C基因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高于B型 ,其肝损伤程度亦显著高于B型  相似文献   
5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9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诊断依据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的标准。病人随机分成3组,A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9~58岁,病程3.4年,HBeAg阳性30例,HBV-DNA阳性20例);B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0~61岁,病程3.2年,HBeAg阳性29例,HBV-DNA阳性21例);C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22~58岁,病程3.0年,HBeAg阳性26例HBV-  相似文献   
57.
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肝功能衰竭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死率较高,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前C区变异及e抗原的存在状态对肝炎进展的影响上,关于RNA方面的研究多见于ε环变异对病毒包装的影响。我们选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佯本,通过扩增HBVs基因及测序,应用软件模拟构建其RNA二级结构并考察其变化,以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变异的存在情况及其对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为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等四项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的诊断价值,我们对478例肝病患者进行了联合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生大黄对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黄对CCl4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 ,观察大黄对肝纤维化后肝组织学、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TGF β1、HA、LN、Ⅳ C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大黄治疗组组织学肝纤维化程度计分、肝组织TGF β1的表达及血清TNF α、TGF β1、HA、LN、Ⅳ C等指标均显著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及 <0 .0 1)。血清TGF β1与HA、LN、Ⅳ C呈正相关 ,肝组织TGF β1的表达与肝脏纤维化的动态变化相一致。结论 大黄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 β1等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0.
我们自2000年9月~2003年5月应用苦参素联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正大天晴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72例,取得较好疗效,同时从肝脏组织学、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HBVDNA等方面探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