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hBMP-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植入脱钙松质骨后对兔股骨大段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对兔BMSCs分离、培养、传代及表型鉴定后,采用慢病毒介导hBMP-2转染兔BMSCs,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BMP-2基因的表达情况。兔股骨大段缺损模型制造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n=6),A组左侧股骨大段缺损区单纯行钢板螺钉内固定;B、C、D组左侧股骨大段缺损区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后分别植入脱钙松质骨、BMSCs复合脱钙松质骨、慢病毒介导hBMP-2转染BMSCs复合脱钙松质骨。结果慢病毒介导hBMP2转染后的BMSCs细胞内hBMP-2基因能持续高效表达目的蛋白。术后12周X线片显示,A、B、C组骨缺损修复未完成,D组左股骨缺损区骨痂开始塑形,骨缺损消失,髓腔再通,骨缺损修复完成。内固定取出后进行三维CT检查,A、B、C组左侧股骨缺损处再次发生骨折,D组并未再次发生骨折。结论慢病毒介导hBMP2转染后的兔BMSCs细胞内hBMP2目的基因能高效持续表达目的蛋白,能诱导兔BMSCs分化成骨从而促进兔股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入路(DAA)行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本院由同一主刀医生采用DAA行髋关节置换术200例(196个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108例;平均年龄59.2岁(38~89岁)。统计分析其术中及术后90d之内的相关并发症。结果:200个病例中6例(3%)发生术中并发症,其中1例因发生股骨穿孔,5例(2.5%)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4例(2%)为股骨大转子尖端骨折,1例为股骨干骺端骨折,改变体位选择后外侧入路行钢丝内固定术。共有42例(21%)发生术后并发症:31例(15.5%)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0例(5%)为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结论:DAA行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前50例,充分的手术训练可以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健骨颗粒对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模型大鼠OPG/RANKL/RANK系统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其防治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病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取10只将其颅骨骨片作为供体,其余30只制备植骨气囊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健骨颗粒组各10只,其中模型组和健骨颗粒组建立肽颗粒诱导的骨溶解病理模型。造模后健骨颗粒组予健骨颗粒混悬液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2周。灌胃结束后取出完整气囊,HE染色观察植骨气囊壁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IL-1β、TNF-α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OPG、RANKL 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中对照组气囊壁炎症反应较轻、无明显骨溶解,模型组气囊壁厚度增加、炎细胞浸润以及骨溶解,健骨颗粒组炎细胞浸润、骨溶解程度较模型组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及RANKL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OPG mRNA表达及OPG/RANKL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骨颗粒组IL-1β、TNF-α含量及RANKL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OPG mRNA表达及OPG/RANKL明显升高(P0.05)。结论健骨颗粒可能通过降低炎性反应、上调OPG/RANKL mRNA比值来抑制钛颗粒诱导骨溶解,这可能是其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对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本组共23例骶骨肿瘤,其中骶骨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6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2例.常规使用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检测血压、心率变化并记录出血、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 23例肿瘤病灶均完整切除,术中、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输血,术后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出现部分皮瓣坏死.结论 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保证肿瘤病灶切除的彻底性和安全性,且对全身及双下肢血循环不构成损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二至丸对围绝经期妇女成骨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收集临床不同年龄段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妇女松质骨,分为绝经前骨量正常组、绝经前骨量减少组、绝经后骨量正常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组,分离培养体外成骨细胞,对二至丸干预前后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比色法测AKP,ELISA法检测BMP-2和OCN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法检测核心结合因子BMP-2mRNA、ER-αmRNA、OCNmRNA的表达。结果二至丸干预后,各组成骨细胞增殖能力、AKP、BMP-2和OCN的表达量及BMP-2mRNA、OCNmRNA和ER-αmRNA的表达量总体由高到低依次为绝经前骨量正常组、绝经后骨量正常组、绝经前骨量减少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组,且均较同组干预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至丸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对防治骨质疏松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主要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天津市红桥区咸阳北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人群63例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并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肖莉莉  寇红菊  李秀云  吴道珠  宋静 《浙江医学》2021,43(10):1056-1061
目的探讨自动心肌运动定量(aCMQ)技术评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VCs)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频发PVCs患者26例为观察组,根据病程分为≤1年、>1年患者,各13例。并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获取两组对象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E峰速度和心房收缩期A峰速度比值(E/A)、二尖瓣舒张早期E峰速度与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侧壁及室间隔)舒张早期平均e峰速度比值(E/e);并运用aCMQ技术获取两腔心纵向应变(AP2LS)、三腔心纵向应变(AP3LS)、四腔心纵向应变(AP4LS)及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短轴基底段环向应变(SAXBCS)、短轴中间段环向应变(SAXMCS)、短轴心尖段环向应变(SAXACS)及整体环向应变(LVGCS),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射频导管消融术后6个月重复上述检查。结果观察组术前与对照组LVIDd、LVE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与术后LVIDd、LVE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1年患者术前与术后LVIDd、LVE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AP4LS、AP2LS、LVGLS、SAXMCS的绝对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与术后AP4LS、LVGL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患者术前与术后AP3LS、AP4LS、LVGL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患者术前与术后AP4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MQ技术能发现频发PVCs早期隐匿性的心功能的改变,LVGLS、AP2LS、SAXMCS是较敏感可靠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8.
介绍一种实用新型外阴癌术后患者穿着的康复裤的研制及使用。将传统的病号裤进行改良,以开裆裤外罩短裙为主体设计,在保护了患者隐私的前提下,不仅促进了患者的舒适度,更利于对患者外阴伤口的观察及各项治疗护理操作;辅以可适用于各种体型的可调节裤腰,悬挂各种引流袋的吊带,增加患者安全性的松紧裤脚等多个便携设计。该项设计充分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治疗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内踝骨折伴骨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采用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5例内踝骨折伴骨骺损伤的患儿病例资料。男25例,女10例,年龄5-15岁,平均(8.3±2.8)岁。左踝16例,右踝19例。按Salter-Harris骨骺损伤分型:Ⅲ型22例(包括2例Tillaux骨折),Ⅳ型 13例。手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取细克氏针采用撬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记录双侧小腿的长度、手术时长、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随访的时间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踝关节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ASAMI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55min,平均(40.2±3.8)min,术中出血5-20ml,平均(12.1±2.7)ml。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18~48个月,平均(32.2±4.9)个月。健侧小腿的与患侧小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35例患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足踝ASAMI评分显示:优34例,良1例,优良率100%。X线及CT检查提示所有病例在末次随访时均骨性愈合。并发症方面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踝关节活动均不受限,均能参加日常活动及功能锻炼。 结论 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内踝骨折伴骨骺损伤的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对内踝骨折块固定牢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自动心肌运动定量(aCMQ)技术评估射血分数保留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34例射血分数保留型(LVEF>50%)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作为室早组。同期选取性别匹配的2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获取2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未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和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E/A)、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与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侧壁及室间隔)舒张早期速度平均值的比值(E/E’a)。运用aCMQ技术获得2组两腔心纵向应变(AP2LS)、三腔心纵向应变(AP3LS)、四腔心纵向应变(AP4LS)及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室短轴基底段环向应变(SAXBCS)、左室短轴中间段环向应变(SAXMCS)、左室短轴心尖段环向应变(SAXACS)及整体环向应变(LVGC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室早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早组与对照组LVIDd、LVID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早组与对照组LAD、LVEF、E/A、E/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早组AP2LS、LVGLS、SAXMCS绝对值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P2LS及LVGLS对频发室早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aCMQ技术能发现频发室早患者早期隐匿性的心功能改变,可作为一种评估左室收缩功能相对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