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30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76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王培生  芮宝玲  陈保林  罗新 《现代预防医学》2014,(20):3703-3704,37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族与汉族儿童乙肝抗体滴度水平,为指导该市乙肝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1~7岁儿童350例,其中汉族255例,维族95例,使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含量。结果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分组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之间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分组、不同性别之间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少数民族、高年龄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工作,以提高其对乙肝的保护效用。  相似文献   
422.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12例子宫破裂者为病例组,30例正常分娩者为对照组,采用秩和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周、孕次、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瘢痕厚度、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是否为巨大儿等因素中筛选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6 kg/m~2、剖宫产产次1次、再次分娩时间间隔≥4年是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超重、重复剖宫产、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长是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对此类孕妇应给予重视,预防子宫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423.
细胞学筛查技术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防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统的巴氏涂片发展到现今以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LBC)技术为基础的伯塞斯达诊断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TBS),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宫颈癌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全球宫颈癌总体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仍比发达国家高许多,少数地区甚至有上升趋势,以细胞学筛查技术为首的筛查模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细胞学筛查作为宫颈病变"三阶梯"筛查模式第一阶梯,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BC技术是目前最优化的细胞学筛查技术,但TBS技术在中国大陆的应用因细胞病理学医师奇缺,而仍存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标准性"等缺憾,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本文将综述目前细胞学筛查技术在中国大陆应用现状及局限性,并对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24.
目的确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的表达,探讨VEGF在绒毛间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取孕6-9周行人工流产术的胎盘10例、孕18-22周行水囊引产术的胎盘(10例)、孕37-38周行剖宫产的胎盘(10 例),分3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定量分析并对绒毛血管行体视学研究。结果在3组中,VEGF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28.19±3.01,18.65±2.43,4.95±0.86,P<0.01),绒毛间质血管的管径短轴参数无显著性变化(26.67±7.74, 25.08±4.67,23.36±5.30,P>0.05),血管的长度密度呈显著性增加(1.46±0.64,5.58±1.31,19.56±1.40,P<0.01)。结论随着孕期发展,VEGF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逐渐减弱,但血管长度密度却增加,说明VEGF并非调控绒毛血管生成的唯一因子。  相似文献   
425.
生存素在子宫腺肌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生存素 (survivin ,SVV)在子宫腺肌瘤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的表达 ,研究以SVV为核心的细胞凋亡、血管生成机制、患者孕产次与子宫腺肌瘤发病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腺肌瘤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组内膜中SVV ,endoglin蛋白表达 ,探讨其与研究对象孕产次间的关系。 结果 :子宫腺肌瘤异位内膜组SVV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 (P <0 .0 1) ,SVV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均与流产次数呈正相关 ,且增殖期宫内膜、分泌期宫内膜SVV蛋白表达与endoglin蛋白表达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SVV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腺肌瘤的发病过程 ,以其为核心的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机制与子宫腺肌瘤的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26.
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式变化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式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因患子宫肌瘤而行肌瘤剔除术(除外黏膜下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的421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3组,即阴式剔除术组、腹腔镜剔除术组及腹式剔除术组,比较3组的构成比、剔除肌瘤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等.结果:近5年来3组术式的总构成比依次为腹式剔除术组54.9%,阴式剔除术组为31.8%,腹腔镜剔除术组为13.3%;阴式剔除术组所占比例逐年显著上升,2007年达49.5%,首次超过腹式剔除术组34.1%;阴式剔除术组剔除的最大肌瘤平均直径显著低于腹式剔除术组(P<0.01);阴式剔除术组及腹腔镜剔除术组的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腹式剔除术组(P<0.05),而阴式剔除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又低于腹腔镜剔除术组(P<0.05).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目前3种子宫肌瘤剔除术式均是临床上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其中阴式剔除术逐渐成为最受患者欢迎的主流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427.
1病例报告 患者,48岁,因下腹痛11天,发热8天,于2011年10月22日入院.患者于10月11日月经来潮时出现中度下腹痛,伴有肛门坠胀感,自以为痛经口服中药调理.2011年10月13日,出现严重腹泻,每天约12次,伴腹胀和发热(38.3℃~ 40℃),后在香港、深圳两地医院以"急性胃肠炎"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其间病情曾有好转之势,但一直未完全缓解.2011年10月22日就诊于我院.既往月经规律,初潮16岁,经期5~7天,周期25~28天,平素无痛经;G4P2,人工流产2次均清官,宫内节育器(带尾丝)避孕,末次月经2011年10月11日.入院后体格检查:T 38.3℃,P 72/min,R 18/min,BP 109/73 mmHg.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平坦,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以右下腹为甚,因腹痛拒绝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示:WBC 20.27×109/L,N 0.89;血培养未发现细菌;尿液分析为尿沉渣白细胞7648.80/μl,细菌32256.20/μl,CA125 85.7 U/ml;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查均在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