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通过观察蛋白激酶受体2(PAR-2)在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DM组)和用药组(T组),DM组和T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制备DM模型,分别于实验的第2、4、8、12、20周处死大鼠后取肾组织制片,在电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四型胶原(ColⅣ)蛋白和PAR-2在肾组织中表达情况,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C组大鼠肾组织ColⅣ表达均微弱;DM组大鼠肾组织ColⅣ表达逐渐增强,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组大鼠肾组织ColⅣ表达增强后又逐渐减弱,与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大鼠肾组织无PAR-2表达或仅微量表达于血管内皮;DM组大鼠在实验的第2周开始出现PAR-2表达,并随实验进程PAR-2表达逐渐增强,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组大鼠肾组织PAR-2的表达与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AR-2早期表达于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肾组织中PAR-2表达的变化趋势提示PAR-2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肾间质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32.
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humanrenalinterstitialfibroblasts,hRIFs)的方法。方法:取人肾乳头组织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右旋缬氨酸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等手段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培养细胞呈梭形、单个核,表达波形蛋白,在选择性培养基内逐渐死亡。结论:该培养方法能获高纯hRIFs。  相似文献   
33.
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疾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足细胞(podocyte),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它附着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的外侧,连同GBM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起,构成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足细胞这一独特的解剖位置,使得其体内研究较为困难;又由于正常成年机体的肾脏足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细胞,体外培养的原代细胞不能增殖,  相似文献   
34.
各种肾脏病未经有效治疗均殊途同归慢性化,甚至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早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只有通过明确慢性肾脏病定义、估计发生率、识别慢性肾脏病早期阶段、预测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并发症高危人群,才能达到改善肾脏病预后的根本目的。美国肾脏基金会于2 0 0 1年发表了《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监测与防治指南》(kidneydiseaseoutcomequalityinitiative ,K/DOQI)。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王海燕教授等将该指南翻译为中文,名为《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为我国肾脏病工作者提供了“慢性肾脏病”最新的诊治标准。本文意在将该…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葛根及北豆根水提物对小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实验一小鼠分别给予浓度为0.25kg/L和1.0kg/L的葛根水提物,实验二小鼠分别给予浓度为0.25kg/L和1.0kg/L的北豆根水提物灌胃给药,连续给药3周,并设生理盐水组和维生素E组作为对照。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血细胞测定,荧光偏振法测定红细胞膜流动性和微黏度。结果葛根提取物可轻微降低小鼠白细胞数量及红细胞数量,轻微增加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微黏度,但作用不显著;北豆根提取物可使平均血细胞容积显著降低,血小板数显著升高,低浓度北豆根可显著增加红细胞数,高浓度北豆根可显著降低白细胞数;低浓度北豆根可显著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微黏度,而高浓度北豆根的作用不明显。结论一定浓度的北豆根水提物可以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从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葛根水提物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GM)、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以及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评价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血糖波动、病理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8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0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地特胰岛素(6~8)U/d起始治疗,治疗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及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技术以及IVGTT评估患者的血糖波动、胰岛素敏感性以及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的情况,测定20例患者治疗前后基线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胰岛素及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HbA1c、腰臀比、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为(8.8±1.6)%,(7.6±1.3)%,t=4.830,P〈0.001;0.95 ± 0.04,0.94 ± 0.04,t=2.317,P〈0.05;(5.1±0.6)mmol/L,(4.5±0.9)mmol/L,t=3.459,P〈0.01;(3.2±0.8) mmol/L,(2.6±0.8) mmol/L,t=3.822,P〈0.01].治疗后正糖钳夹中葡萄糖利用率较前明显升高[(3.9 ±2.1)mg·min^-1·kg^-1,(5.0±2.4) mg·min^-1·kg^-1,t=-2.269,P〈0.05].采用IVGTT刺激后的急性胰岛素反应反映第1时相,治疗后AIR较前有所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动态血糖监测显示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较前明显下降[(7.3±2.4)mmol/L,(5.4±2.9)mmol/L,t=2.279,P〈0.05],而日间平均血糖绝对差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 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加用地特胰岛素治疗,在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同时,能减轻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