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分析2006-2016年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形态学任课教师授课情况的变化、使用教材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学生班级设置的变化以及近10年的学生成绩变化,提出了提高护理专业民语系大学生学习正常人体形态学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有效途径。提出针对少数民族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了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这对部分地区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某院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绩效.方法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数据库为依据,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5-2010年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科技水平与国内其他医疗机构相比尚有差距:发表论文数量不够多,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本专业核心期刊发文不多;产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高产核心作者群尚待形成,科研实力不足.结论 应加强科研人员梯队建设和重点科研骨干的培养,将发表论文作为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考核以及专业职称聘任的重要指标,实施科研论文的定量管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产出.  相似文献   
23.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相关功能及发生发育的科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属于形态学科,也是向医学课程入门的一块敲门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宜,学生学医的热情和对组织胚胎学的好奇心会逐渐被枯燥的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所磨灭,既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结合实际,通过DBL的教学方法使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这门最基础、最直观、最感性的课程,体现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静态与动态的完美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慢性温和应激对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孤养与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相结合建立慢性温和应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 ELISA法检测两组大鼠血清皮质醇、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白介素6(IL-6)、血浆内皮素1(ET-1)的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血管内皮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大鼠第2周和第3周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血清皮质醇的含量显著增加(P <0.05);血清 ICAM-1、IL-6、血浆 ET-1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血管内皮超微结构改变明显。结论慢性温和应激可导致大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5.
实验教学不是对理论教学的单纯验证,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过程。把问题引导式教学注入实验教学中,着重从问题引导与强化理论、问题引导与多媒体互动、问题引导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问题引导与比较式学习、问题引导与技能培养等方面入手,旨在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科研意识和操作技能,切实提高组胚实验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6.
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胚胎学作为形态学科,其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学科及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就组织胚胎实验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及如何改进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和实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9例具备2个以上冠心病前置危险因素且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资料,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27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7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术者99例.利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别计算室性心律失常及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患病率.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支架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无差别.结果 (1)室性心律失常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65%、44.7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33%、46.08%;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分别为比为1.01、0.99;患病率为52.7%.(2)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58%、45.1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11%、60.53%;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36、0.56.(3)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室性心律失常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其诊断价值与所处医院冠心病患病率有关.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诊断冠心病有一定价值.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心肌血流再灌注的改善并未显示出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无变化评价血管再通术后缺血区心肌组织是否受益亦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28.
目的:本实验通过造模观察与内脏痛相关核团的表达,探讨内脏感觉传导途径.方法:取新西兰长耳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I组)、胆管扩张组(1I组)、胆管扩张并切断膈神经组(111组)、扩张Oddis括约肌组(IV组)、扩张Oddis括约肌并切断膈神经组(V组).造模后2小时将兔处死,取脊髓、脑干以及间脑作连续切片后,采用HE染色光镜定位,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显示相关核团,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胆管扩张组(Ⅱ组):C-fos在脊髓(C5-7、T6-9)后角、薄束核、楔束核、孤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扩张Oddis 括约肌组(Ⅳ组):C-fos在脊髓后角(C5-7)和孤束核中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扩张Oddis括约肌并切断膈神经组(V组):C-fos 在脊髓(C5-7)后角表达明显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道引起的疼痛与脊髓(C5-7、T6-9)后角、薄束核、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孤束核有关,推测由交感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2.Oddis 括约肌引起的疼痛与孤束核有关,推测由迷走神经传入;3.肝外胆道的感觉传入不仅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还有右膈神经.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胚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并针对医科院校学生学习胚胎学的特点,采取了一些具体教学方法。结合进化论的观点,培养学生将抽象的胚胎学知识和进化论合二为一,互为借鉴,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胚胎学和其他基础与临床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30.
正人体组织学实验教学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正常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切片,学习其相关生理功能,为后续病理学和机能学科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和资源的日益发展,组织学实验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码显微镜的广泛应用,组织切片的数字化,全切片扫描技术日新月异,虚拟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