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分析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与非痰热阻肺证尿液代谢谱,探索中医不同证候生物学标记物差异。方法:收集24例痰热阻肺证、20例非痰热阻肺证患儿尿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运用XCMS Online和Metabo Analyst分析平台确定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痰热阻肺证与非痰热阻肺证间能够良好区分,一系列有机酸、氨基酸、脂、酮类等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被确定。与痰热阻肺证相比,非痰热阻肺证组患儿尿中蛋氨酸、琥珀酸、赖氨酸、肌酸、犬尿氨酸、环腺苷酸等多种有机酸、氨基酸,以及多种脂类、酮类化合物含量升高,仅有羟基吲哚乙醛含量降低,主要涉及生物素代谢、色氨酸代谢等5条代谢通路异常。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不同证型间存在代谢标记物与代谢通路基础,可能是中医不同证候区别的本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术(纤支镜)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行纤支镜术的MP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4例患儿中共进行了286例次纤支镜术。血清MP-IgM抗体阳性患儿121例(59.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FQ-MP-DNA阳性,BALF细菌培养阳性菌株25株(12.3%)。纤支镜镜下所见病变部位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开口痰堵54例(26.5%),形成痰栓29例(14.2%),炎性狭窄21例(10.3%),小结节样突起13例(6.4%);20例支气管黏膜组织电镜检查纤毛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纤毛柱状上皮损害。全部病例均进行肺泡灌洗治疗,合并肺不张的109例患儿经1~4次灌洗治疗,1个月后复查106例(97.2%)完全或部分复张。结论对于难治性MPP、合并肺不张者,早期应用纤支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能促进肺复张,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1年对过敏性哮喘患儿的疗效.方法 开放、回顾性研究.选择2009年5月至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就诊的主要对尘螨[粉尘螨和(或)户尘螨]过敏的轻、中度过敏性哮喘患儿80例,年龄4 ~14岁.所有患儿入组时(基线)均已接受抗哮喘药物治疗3个月.分组:(1)SLIT组39例,抗哮喘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SLIT 2年,停止SLIT后再随访1年,共随访3年;(2)药物组41例,仅采用抗哮喘药物治疗,随访3年.比较SLIT组和药物组在基线,治疗第2年结束时、第3年结束时(停止SLIT 1年时)的哮喘症状评分、用药评分、停药例数、入组前1年、治疗第3年哮喘急性发作频率.结果 (1)症状评分:SLIT 2年结束时,SLIT组患儿哮喘日间症状评分低于药物组(0.18±0.06,0.93±0.12,Z=-4.873,P<0.05),夜间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止SLIT 1年时,SLIT组患儿哮喘日间症状评分(0.18±0.06)和夜间症状评分(0.05±0.04)均低于药物组(日间1.46±0.72,夜间0.66±0.14,Z=-5.082,-4.019,P均<0.05).(2)用药评分和停药例数:SLIT 2年结束时和停止SLIT 1年时,SLIT组用药评分(0.31 ±0.07和0.17±0.06)均低于药物组(0.75±0.12和0.87±0.17,Z=-2.813,-4.106,P均<0.05);SLIT组停药例数(20例,29例)均多于药物组(10例,13例)(x2 =6.167,14.581,P均<0.05).(3)入组前1年两组哮喘急性发作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年(停止SLIT 1年)间,SLIT组哮喘急性发作频率小于药物组(0.69±1.20,1.20±1.44,Z=-1.968,P<0.05).结论 SLIT能明显改善哮喘的症状,减少药物使用和哮喘急性发作,同时在停止SLIT后1年仍能保持疗效.  相似文献   
24.
包玉玲  唐珩  赵德育  田曼  梁慧  韩青 《临床儿科杂志》2012,30(6):562-564,567
目的分析经支气管镜检查诊断的气管性支气管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接受支气管镜检查而确诊的气管性支气管患儿的镜下结果、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结果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患儿20例,右侧气管性支气管19例,移位型18例,其中6例为2种或2种以上气道异常;左侧气管性支气管1例,为移位型。20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的喘息,持续性局限性肺炎、肺不张,局限性肺气肿。大部分患儿经临床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气管性支气管异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为治疗反应不佳的反复喘息、肺炎、肺不张以及肺气肿等,对可疑患儿应及时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5.
儿童重症肺炎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感染性疾病.其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因患儿的年龄、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以及合并其他疾病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其病原菌耐药形势也愈发严峻.本文即对其病原学的特点及其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6.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豚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豚鼠致细支气管炎、肺炎的动物模型,观察肺部的病理变化。方法 1个月大小的豚鼠,分为病毒接种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病毒接种组豚鼠鼻腔接种RSV病毒悬液,对照组接种PBS液,分别于接种后6、14天取肺组织进行光镜与电镜检查,并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阳性结果通过免疫荧光法鉴定。结果 病毒接种组豚鼠肺组织均出现细支气管炎、肺炎的病理改变,接种后14天有3例为阳性。结论 豚鼠鼻腔接种RSV可以建立细支气管炎,肺炎的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病机理及RSV感染在气道高反应性产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豚鼠肺组织M受体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豚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后不同时间内肺组织M胆碱能受体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建立RSV感染豚鼠的动物模型,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肺组织M胆碱能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结果:鼻内滴入RSV3天后,豚鼠肺组织就出现炎症改变,5~7天达高峰,14天基本恢复正常。肺组织病毒分离及免疫荧光检查均证实为RSV感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表明肺组织M受体在感染RSV后3天就出现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增高,平衡解离常数(Kd)值降低,第5、7天时,Bmax达高峰,Kd值达最低值,第21天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内滴入RSV可形成豚鼠RSV感染模型。RSV感染后引起肺组织M受体数量的增加,亲和力上升,这种改变持续时间较长,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正>应用雾化器吸入药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比较OMRON U22雾化器与目前应用较多的OMRON C29雾化器的疗效,评价两种雾化器的舒适度、便利度、噪音等,讨论新型雾化器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前景。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入住我院呼吸科的毛细支气管炎6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诸福棠实用  相似文献   
29.
胡静  吴艳  田曼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2,33(11):1460-1462
目的:从依法执业自查角度探究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根据依法执业自查项目,对某医院2019-2021年度已赔偿的医疗纠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该院近三年发生46例赔偿的医疗纠纷,引发纠纷的相关因素在依法执业自查项目中均有涉及,有些纠纷涉及多个项目。结论:医院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加强病案管理,规范病历书写;加强有效沟通,防范医疗纠纷;强化依法执业意识,加大自查力度,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RSV毛细支气管炎及其后反复喘息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简称细支炎)及其后反复喘息发作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RSV细支炎住院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生活生长各因素进行比较,并随访RSV细支炎患儿两年内喘息再发的情况,以期找到与RSV细支炎及其后婴幼儿反复喘息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RSV细支炎组与正常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非母乳喂养、被动吸烟、未补充维生素(Vii)AD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②200例RSV细支炎患儿随访两年,失访82例,细支炎后再发喘息组71例,未再发生喘息组47例.两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被动吸烟、未补充Vit AD、个人特应史、家族特应史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两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RANTES因子、血总IgE水平及TH1/TH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非母乳喂养、被动吸烟、未补充Vit AD为RSV细支炎的危险因素.②被动吸烟、未补充Vit AD、个人特应史、家族特应史为RSV细支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