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测定复方间苯二酚溶液中苯酚、间苯二酚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烟酸为内标,ODS柱、甲醇-水(65:35)为流动相结果:一次进样即可完成两种成分的含量分析,间苯二酚0.104~1.04mg·ml-1,苯酚0.0514~1.028mg·ml-1范围内。峰面积比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及RSD分别为100.2%,10%;101.8%,0.2%。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样品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2.
复方血竭与柳氮磺吡啶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复方血竭与柳氮磺吡啶(SASP)用灌肠方法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观察85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疗程为20天。结果:治疗20天后复方血竭治疗组48例临床评价有效率为68.8%,内镜评价有效率为70.8%,组织学评价有效率为77.1%;SASP对照组37例临床评价有效率为45.9%,内镜评价有效率为48.6%,组织学评价有效率为54.1%。两组在临床、内镜及组织学评价上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用复方血竭和SASP灌肠方法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均有良好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复方血竭优于SASP。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初筛RhD阴性血液样本的血清学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方法对107例初筛为RhD阴性血液样本,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弱D型,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型。对3例弱D型、28例吸收放散试验阳性和35例吸收放散试验阴性的标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107例初筛为RhD阴性的样本用血清学方法检出3例弱D型(2.8%);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出阳性30例(28.0%),阴性74例(69.2%)。基因分型结果表明,3例弱D型中2例为RhD阳性,1例为弱D15型;对74例吸收放散试验阴性标本中的35例进行了基因分型,其中RhD阴性28例(80.0%),RhD-CE(2-9)-D型5例(14.3%),DEL 1227A型2例(5.7%);RhD DEL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表明,28例吸收放散阳性标本中DEL 1227A型19例(67.9%),未能分型5例(17.9%),未出现条带4例(14.3%)。用RhD阴性鉴定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对4例未现条带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为弱D15型1例,RhD阴性2例,RhD阳性1例;初筛RhD阴性样本中,血清学检出率为69.2%,基因分型检出率为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05)。结论初筛为RhD阴性样本中RhD基因存在多态性,DEL 1227A型是DEL型的主要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74.
目的:进行酮康唑脂质体凝胶剂含量分析。方法:利用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酮康唑脂质体凝胶中酮康唑的含量。结果:酮康唑在40~320(g·mL~(-1)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73%,RSD为0.54%。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该产品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制备复方莨菪碱缓释片。方法 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以羟丙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用疏水性阻滞剂乙基纤维素调节药物释放速度,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制备复方莨菪碱缓释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药氨茶碱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其他组分的含量。通过测定氨茶碱的体外释放度,进行释放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所制备的缓释片12h内呈现良好的缓释特性,符合Higuchi方程(Q=24.176t^1/2-7.699,r=0.9956)。结论 复方莨菪碱缓释片体外释药缓慢、平稳,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喷洒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下先予8%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喷洒,继以金属钛夹夹闭出血部位,达到止血目的。结果 56例患者中,54例一次性止血成功,一次性止血成功率96.4%,1例24 h内再出血,再出血率1.9%,再出血病例经再次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未再出血。结论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喷洒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再出血率低且安全快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氧化亚氮吸入无痛肠镜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无痛肠镜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15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组1和组2,每组75例,组1患者给予氧化亚氮吸入无痛肠镜检查,组2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无痛肠镜检查,观察两组镇痛效果。结果组2患者检查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与组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中5例伴随痛感,组2患者均无痛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亚氮吸入无痛肠镜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无痛肠镜在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前者能取代后者,且前者安全性高、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旨在观察MDS和AA患者骨髓血CD34+和CD71+CD45-细胞数的变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和住院的25例初治MDS和43例AA患者(其中SAA18例,NSAA25例)纳入本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骨髓血细胞免疫分型检测(主要是CD34+、CD71+CD45-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比较CD34+和CD71+CD45-细胞在MDs组、AA(sAA、NSAA)组中的变化;比较MDS和NSAA组CD71+CD45-细胞数≥15%或〈15%有核细胞数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MDS组CD34+数明显高于AA组、NSAA组和SAA组(P〈0.05);MDS组CD71+CD45-细胞数明显高于SAA组(P〈0.05),MDS组与NSA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71+CD45-≥15%的MDS组外周血小板数明显高于NsAA组(P〈0.05);而CD71+CD45-〈15%的MDS组白细胞、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与NSA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DS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AA组和sAA组。MDS纽CD71+CD45-细胞数显著高于sAA组。CD71+CD45-细胞≥15%的MDS组外周血小板数显著高于NSAA组。  相似文献   
79.
背景:树突状细胞可调节肠道内环境的免疫反应,这一功能缺陷会导致炎症性肠病,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与上述反应密切相关。目的:构建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观察复方血竭对其树突状细胞及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抽样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复方血竭组和5-氨基水杨酸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复方血竭组和5-氨基水杨酸治疗组分别给予复方血竭[0.75 g/(kg·d)]和5-氨基水杨酸[(100 mg/(kg·d)]灌胃治疗10 d。结果与结论:复方血竭组较模型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病理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5-氨基水杨酸治疗组、复方血竭组的症状、结肠组织损害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CD80和CD86的表达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表达较其他3组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复方血竭组Toll样受体4及核因子κB表达明显低于5-氨基水杨酸治疗组。结果证实,复方血竭可部分缓解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症状,有效抑制其肠系膜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复方血竭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肠黏膜细胞Toll样受体4和核因子κB的表达而缓解肠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潮白河骨伤科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3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例,给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植骨治疗。其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60~79岁,平均68.3岁。骨折采用AO分型,B2型5例,B3型8例,c1型9例,c2型15例,C3型6例。通过术后随访检查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X线片表现评定该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4.2个月,43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2周,无畸形愈合。腕关节掌倾角平均8.6。,尺偏角平均18.4。;桡骨短缩6例,均小于2mm。按Dienst功能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价,优17例,良23例,可3例,优良率93.02%。所有患者无神经损伤、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满意,对恢复并维持桡骨远端高度和关节面平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