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目的:观察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属痰瘀互结证患者脂质代谢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对AS的防治做好前期观察。方法:以76例痰瘀互结型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数表随机分观察组(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西药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各38例,疗程16周。观察组服用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服药16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的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前有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其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具有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脂代谢作用,可通过改善脂代谢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2.
53.
王清任但对气血理论的发挥和临床实践经验记述及所创之方,确具真知灼见,厥功甚伟.笔者于临证之际,运用其方,屡获效验.本文举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糖尿病合并前列腺增生;活血逐瘀法治疗顽固性失眠,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解毒活血法治疗黄褐斑,酒精性肝硬化.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王邦才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四十余年,在潜研典籍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充分注重黄连的量效关系,随证施量,合理配伍,治疗痞证、泄泻、消渴等证,屡获良效.现撷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5.
王邦才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医30余年,勤求博采,熟读经典,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学术上推崇脾胃学说,临床治疗重视对"后天之本"的调摄,每遇疑难杂证多从脾胃论治,屡有验效。笔者有幸跟师临证,深受启发,现将其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1眩晕陆某,女,58岁,退休公务员。2017年9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眩晕3年余,再发半月。患者近3年来头痛眩晕反复发作,发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相似文献   
56.
正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见病之一,我们用清胃安络饮为主治疗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4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我院消化科病房和门诊收治90例胃出血患者,治疗组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为48.1±2.0岁;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例。对照组45例,男36例,女9例;年龄37岁~76岁,平均年龄为45.6±2.8岁;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中医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病毒呈高复制状态的80例门诊患者,中医辨征为肝胆湿热26例、肝郁脾虚32例、肝肾阴虚l3例、脾肾阳虚4例、瘀血阻络5例,给予苦参素注射液400mg或600mg,每日1次,肌注,疗程90d。结果:全部病例总有效率为75%,其中肝胆湿热型与肝郁脾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81.3%,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1);肝功能恢复及HBeAg,HBV-DNA阴转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各型。结论: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型与肝郁脾虚型疗效较好,其中尤以肝胆湿热型为优。  相似文献   
58.
正文:王邦才教授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十三五”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从医近四十载,熟读中医经典著作,临床治病,注重辨证,用药简洁,善用经方治疗中医急难病症,屡取佳效,病根如扫。笔者有幸跟师随诊,获益颇多,现选其运用经方治疗中医急难病症医案2 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9.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原方主要用于治疗痈脓已成而尚未破溃之肠痈,即现代医学所说的阑尾炎早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   
60.
<正>龙胆泻肝汤首载于李东垣《兰室秘藏》,后亦被载于《医宗金鉴》、《医方集解》。方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柴胡、当归、生地黄、甘草等组成,主治肝胆实火上逆所致的"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以及肝经湿热下注所致的"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配栀子、黄芩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佐以泽泻、木通(现多改用通草)、车前子渗湿泄热;兼以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加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入肝胆;甘草缓肝急,又可协调诸药。综观全方,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