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患者的死亡因素。【方法】收集确诊ALI/ARDS患者103例,男74例,女29例,根据d28结局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机械通气相关因素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等。【结果】生存组61例,死亡组42例,病死率40.8%,两组患者ICU住院天数、吸入氧浓度(FiO2)、呼气末气道压力(PEE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理想公斤体质量潮气量(Vt/kg)等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625、0.657。以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1分、SOFA评分8分为预测死亡的截点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43、0.639,0.595、0.574,0.643、0.615。【结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年龄是评价A L I/ARDS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不能确定潮气量(VT)及PEEP能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roSeal喉罩用于危重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气管插管组(T组)和喉罩组(L组),各28例。T组患者先予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再行PDT手术,而L组患者置入喉罩后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再行PDT手术。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诱导后3 min(T1)、气管插管或喉罩成功置入后即刻(T2)、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成功后3 min(T3)、气管造口即刻(T4)、气管造口成功后拔除气管插管或喉罩即刻(T5)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插管(罩)时两组患者一次成功例数、二次成功例数、失败例数、插管用时和PDT手术耗时。结果与气管插管组比较,喉罩组患者行PDT手术中血流动力更平稳;T组一次和二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2.1%和10.7%,L组为85.7%和14.3%,T组和L组插管时间分别为(26±4)s、(23±5)s,PDT耗时分别为(10.7±1.1)min和(8.9±1.3)min。结论 ProSeal喉罩能满足危重患者PDT手术气道管理的要求,且循环稳定,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在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孕妇占很大比例,如果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则易导致死亡.现将本科成功救治的1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ARDS孕妇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部弥漫性损害,以顽固的低氧血症、呼吸窘迫、肺顺应性下降和肺部弥漫性渗出为主要特点.ARDS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严重阶段,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高.目前机械通气仍然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机体的氧合,防止进一步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虽然目前在改善通气方面的措施很多,但临床应用效果时好时坏,较难评价临床效果,争议较大,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归纳、总结.据近年新的文献报道,对ARDS的机械通气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确诊为ICU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评分、GCS评分、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尿素氮水平(BUN)水平、总胆红素水平(TBIL)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ALB)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史、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糖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c多元回归分析示ICU住院病史、需要循环支持是影响ICU获得性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入ICU时疾病严重性评分值高、高血糖可能是影响ICU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因素,但既往有ICU住院病史及并发休克是ICU获得性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剂量乌司他丁(UTI)对急性重症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46例急性重症肺炎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大剂量UTI,观察两组的炎性反应指标、血气分析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提高,炎性反应指标及血气分析变化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剂量UTI对重症肺炎与其对肺的保护疗效较好,其最佳的用药剂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距离与胸骨长度的关系,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患者外退气管导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第一阶段选择重症医学科行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12例,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测量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距离(D),并以胸骨长度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第二阶段选择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且需行PDT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先按第一阶段得出的回归方程计算出D值,然后以D为导向外退气管导管,而B组患者仅凭临床医师经验外退气管导管,待导管尖端退至预定位置后行PDT。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耗时、一次退管成功率,再次气管插管率的情况。结果112例正常成人胸骨长度15.7-25.1cm,平均(19.3±1.5)cm,D为17.7~23.6cm,平均(18.4±1.6)cm,D与胸骨长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87,P〈0.00。与B组比较,A组患者PDT耗时明显减少[(11.2±1-3)min vs(13.3±1.2)min,P=0.000]。结论胸骨长度预测出的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个体化距离可以指导PDT患者退管,并减少其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9.
例1,男,27岁,因车祸外伤1h于2012年7月23日入院,查体:T 36.4℃,P 80次/min,R20次/min,BP 106/66 mm Hg,SpO2 99%,神志清,急性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 mm,对光反射灵敏,面颌部多处损害,口唇重度撕裂伤,右侧颈部内侧可见一长约6 cm、深4 cm伤口,出血明显,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左侧下肢木板固定,伤口敷料渗血明显,小腿肿胀明显,足背动脉波动不明显,皮温低,无发绀.X线:左侧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CT:头颅挫裂伤.诊断为多发伤:急性颅脑外伤;左胫腓骨骨折;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挫裂伤.2012年7月24日出现意识状态改变,躁动,伴发热,血氧饱和度下降,CT提示脑肿胀加重,双侧肺弥漫性斑片状影,临床考虑脑挫伤后脑水肿,急性肺损伤(ALI),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继续限制液体量.患者持续发热,最高体温39℃,调整抗生素无效,7月25日起患者胸前部、腰背部出现针尖状皮疹,贫血,复查CT及进行头颅MRI检查(图1),考虑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并脑型脂肪栓塞(cerebral fat embolism,CFE),予以镇静、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左侧下肢制动,白蛋白、激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静脉注射,患者病情逐步缓解,5d后呼吸状态好转停镇静药物清醒后撤机拔管,10 d后手术骨折固定.1个月后随访,无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开放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重症监护室168例开放气道患者的下呼吸道痰标本785份,采用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785份痰标本共分离出67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78株(70.61%),革兰氏阳性菌148株(21.86%),真菌51株(7.53%)。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中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49株(22.01%),鲍曼不动杆菌140株(20.68%),肺炎克雷伯菌70株(10.34%),大肠埃希菌58株(8.5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6株(3.84%);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0株(16.93%),包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28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49株(5.93%)。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外,G-杆菌对亚胺培南保持最低的耐药率。结论目前重症监护室下呼吸道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占较大的比例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各种病原菌保持较高的耐药率,重症患者感染经验性治疗应联合用药,进行"降阶梯治疗",早期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