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92篇
  免费   12561篇
  国内免费   3956篇
耳鼻咽喉   549篇
儿科学   1372篇
妇产科学   751篇
基础医学   5667篇
口腔科学   1506篇
临床医学   15686篇
内科学   9076篇
皮肤病学   731篇
神经病学   2289篇
特种医学   34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1篇
外科学   7387篇
综合类   30803篇
预防医学   15291篇
眼科学   1311篇
药学   11212篇
  125篇
中国医学   12211篇
肿瘤学   5289篇
  2024年   540篇
  2023年   2703篇
  2022年   3037篇
  2021年   2770篇
  2020年   3217篇
  2019年   3317篇
  2018年   3133篇
  2017年   1634篇
  2016年   2596篇
  2015年   2957篇
  2014年   5757篇
  2013年   4369篇
  2012年   4905篇
  2011年   5289篇
  2010年   4833篇
  2009年   4863篇
  2008年   5183篇
  2007年   5572篇
  2006年   5496篇
  2005年   5613篇
  2004年   5076篇
  2003年   4559篇
  2002年   3273篇
  2001年   3425篇
  2000年   3950篇
  1999年   3449篇
  1998年   3030篇
  1997年   2855篇
  1996年   2719篇
  1995年   2360篇
  1994年   2182篇
  1993年   1672篇
  1992年   1398篇
  1991年   1327篇
  1990年   1169篇
  1989年   948篇
  1988年   550篇
  1987年   543篇
  1986年   418篇
  1985年   370篇
  1984年   353篇
  1983年   280篇
  1982年   276篇
  1981年   224篇
  1980年   160篇
  1979年   119篇
  1978年   66篇
  1977年   30篇
  1965年   31篇
  1960年   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 1,CDK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普外科进行手术切除的51例结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非肿瘤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组织中HDAC1和CDK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DAC1和CDK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析肿瘤组织中HDAC1和CDK1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HDAC1和CDK1不同表达情况与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HDAC1和CDK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P<0.05);肿瘤组织中HDAC1表达水平与CDK1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2);肿瘤组织中HDAC1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CDK1与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DAC1、CDK1阳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均低于其相应阴性表达患者(P<0.05),HDAC1和CDK1共阳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HDAC1和(或)CDK1阴性患者(P<0.05)。结论:HDAC1和CDK1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且两者呈正相关,推测两者在促进结肠癌进展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前瞻性应用安罗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三线及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均经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明确诊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且二线化疗治疗后疾病进展。口服安罗替尼胶囊8 mg/d,d1~14联合替吉奥胶囊60 mg/m2 bid d1~14,21天为一个周期。治疗终止时间为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副反应。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总体客观缓解率(ORR)可达到26.8%,总体疾病控制率(DCR)可达到8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5.2个月(95%CI:3.9~6.6个月)。单因素分析,脑转移组患者mPFS(4.8个月)对比无脑转移组患者mPFS(5.9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02)、治疗线数(P=0.015)和疗效(P=0.014)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最常见毒副反应为高血压、蛋白尿、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疲乏和口腔黏膜炎。结论:安罗替尼联合替吉奥胶囊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线及以上治疗中,其总体的疗效确切且药物毒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s lymphoma,NHL)骨髓侵犯患者骨髓病灶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表达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患者26例,骨髓组织中查见呈灶性分布且已通过免疫组化证实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的患者9例,正常骨髓组织10例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阳性率及阳性程度评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x43在NHL样本中的阳性率(30.8%)低于在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样本(88.9%)及正常样本(100%)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样本和正常样本间Cx43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样本的阳性积分明显低于正常样本(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时病灶处Cx43表达情况显著低于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及正常骨髓组织。  相似文献   
75.
目的鉴定河南省1例来自柬埔寨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血清型和基因型及其序列特征和传播来源。方法患者血液标本来源于2019年国家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疑似病例。样品经快速检测DENV NS1抗原和IgM/IgG抗体,再提取血清中核酸,应用荧光RT-PCR法进行DENV血清型鉴定,同时用Vero和BHK-21细胞对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阳性培养物扩增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该病例实验室确诊为DENV 1型感染,并从血清标本中分离到病毒株,测序后拼接成全长10670 nt的全基因组序列,经系统进化分析,该病毒株属于DENV 1型基因Ⅰ型,与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亲缘关系。结论2019年河南省来自柬埔寨的输入性病例的病原体为DENV 1型基因I型,此为近年来东南亚输入我国的常见血清型和基因型。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GF2BP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基于5对HCC癌及相应癌旁组织mRNA-seq数据和TCGA数据库LIHC的mRNA-seq数据综合分析IGF2BP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TCGA数据库中343例HCC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IGF2BP1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IGF2BP1的共表达mRNA,并利用m6Avar在线网站预测mRNA的m6A位点及其RNA结合蛋白等信息,最终构建IGF2BP1的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IGF2BP1基因在HCC中表达上调(log2FC HCC转录组数据=10.684,P<0.001;log2FC TCGA-LIHC数据集=7.032,P<0.001)。生存分析显示IGF2BP1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84年,IGF2BP1高表达患者为4.44年,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11)。22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IGF2BP1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并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其中,HMGA2等15个高表达mRNA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HMGA2、PEG10、CEP55、RHO、CDC6和KIF23基因中的潜在m6A甲基化位点位于mRNA 3'UTR端的miRNA结合区域。结论 IGF2BP1在HCC中高表达且导致患者总生存期缩短。IGF2BP1可能通过m6A甲基化及miRNA抑制作用的方式上调mRNA的表达,促进HCC发生并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双弹簧圈精准标记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SPN胸腔镜术前定位病例资料,包括双弹簧圈组22例,Hook-wire定位组21例。统计双弹簧圈定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衔接期时间以及作楔形切除所用时间,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定位均取得成功;双弹簧圈组的气胸发生率(9.0%),肺出血发生率(9.0%),胸痛发生率(9.0%)均低于Hook-wire组,其中肺出血发生率与Hook-wir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衔接时间双弹簧圈组(15.38±8.32)h长于Hook-wire组(4.21±3.2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楔形切除所用时间双弹簧圈组(21.01±7.14)min与Hook-wire组(18.22±5.1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微弹簧圈进行SPN胸腔镜手术前精准标记定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与Hook-wire定位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并可获得更长的衔接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