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84篇
耳鼻咽喉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0篇
临床医学   404篇
内科学   53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760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1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A(B)抗体效价的临界值,分析抗体效价水平变化和孕妇年龄与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根据围产期3 463例孕妇及其丈夫血型,分别用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检测IgG抗A、抗B抗体效价。根据不同妊娠次数(1次、2次、≥3次),将1 620例O型孕妇分3组,从22周开始每隔4周检测血清中IgG抗A(B)的效价,分别用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A、抗B抗体效价,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相关指标。结果微柱凝胶法抗体效价256作为参考值;3 463例围产期孕妇检测IgG抗A(B),IgG抗A检测共2 257人次,其几何平均效价为169,IgG抗B检测共1 711人次,其几何平均效价为143。连续监测1 620例不同孕次数O型血孕妇,首次妊娠896例中IgG抗A(B)抗体效价≥256的共260例(29.02%),2次妊娠248例IgG抗A(B)抗体效价≥256的共107例(43.15%),≥3次妊娠共476例IgG抗A(B)抗体效价≥256的共220例(46.70%);抗体效价滴度分别升高1、2、3个及以上孕妇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6.4、27.8、29.9岁,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1.66%、40.94%、84.90%。结论检测O型孕妇产前血清中IgG抗体时,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高于传统试管法,微柱凝胶法检测抗体效价的参考值高于试管法;多次妊娠者IgG抗A(B)抗体效价阳性率高于首次妊娠者;且当抗体效价升高2个及以上滴度时,年龄越高,HDN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2.
正布鲁菌病(布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或马耳他热等,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主要以牛、羊、猪为传染源。布鲁菌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全身乏力、疼痛为主要特征。该病以往多见于牧区,近年来散发于大中城市,以青壮年为主。我院近期从1例来自山西的反复发热的患儿血培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观察利用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工作组互换性评价更新方案评价总胆红素候选标准物质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实验当日1.9~273.8μmol/L不同总胆红素浓度无溶血、乳糜的单人份血清25份,每个血清分成2份;采用IFCC参考方法和常规方法同时测量单人份血清和各待评价候选标准物质材料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采用IFCC工作组互换性评价更新方案评价8种不同来源的总胆红素候选标准物质材料的互换性。结果 采用血清总胆红素参考方法分别测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9184和GBW09185,测量结果分别为108.1μmol/L和44.8μmol/L;测量CFAS 10次,CV为0.55%。25份新鲜单人份血清参考方法的测量结果为1.9~273.8μmol/L,常规方法的测量结果为2.1~312.6μmol/L。8个待评价候选标准物质材料的参考方法的测量结果分别为32.3、53.9、139.4、89.6、229.2、72.2、22.8、99.2μmol/L,常规方法的测量结果分别为37.4、64.4、159.8、100.5、187.5、87.5、26.8、113.8μmol/L,常规方法结果偏移分别为15.8%、19.5%、14.6%、12.2%、-18.2%、21.2%、17.5%和14.7%。按IFCC方案以各样本常规方法与参考方法测量结果的均值为X轴、以常规方法与参考方法测量结果的偏移为Y轴绘制标准物质的互换性结果评价图,以WS/T 403-2012标准中血清总胆红素的5%允许偏移为临床预期需求判断8个候选标准材料的互换性,其中材料3、4、8有互换性,材料2、5、6无互换性,材料1和7需进一步研究。结论依据IFCC工作组互换性评价更新方案可建立起一种新的能满足临床实验室预期要求的血清总胆红素候选标准物质材料的互换性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临床医生对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测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259例AMA阳性患者信息,并在临床医生提出AMA检测要求组与未提出检测要求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259例AMA阳性患者中,临床医生提出AMA检测要求的181例(占70%),没有提出AMA检测要求的78例(占30%);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204例(占80%),未确诊PBC的55例(占20%)。临床医生提出AMA检测要求组感染科和消化科送检比例和PBC确诊比例均显著高于未提出AMA检测要求组(P0.01)。在临床医生提出AMA检测要求组中,送检例数由多到少的科室依次为消化科、感染科、肝移植科、风湿免疫科和其他科室;而在临床医生未提出AMA检测要求组中,送检例数由多到少的科室依次为风湿免疫科、肾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消化科和其他科室。在临床医生提出AMA检测要求组中,未确诊PBC 18例,未确诊原因包括已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7例,患者不同意肝活检6例,患者失联5例。在临床医生未提出AMA检测要求组中,未确诊PBC 37例,未确诊原因包括实验诊断科未告知临床医生AMA阳性16例,患者不同意肝活检12例,患者失联6例,实验诊断科告知临床医生但后者未安排患者做进一步检查3例。结论消化科和感染科的临床医生对PBC的认识较为深入,较少出现忽视AMA检测的情况;但风湿免疫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的临床医生对PBC常常忽视AMA的检测,而这些科室AMA阳性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神经颗粒素(neurograinin,NG)作为急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injury,TBI)患者外周循环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无锡市101医院急诊收治的TBI患者71例,经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以85例无锡市中医医院体检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TBI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NG水平,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数量。结果 TBI患者血清NG水平为850.51(647.96,962.11)pg/m L,正常对照组血清NG水平为612.44(534.44,733.9)pg/m L,TBI患者血清N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U=36.146,P=0.000)。中型和重型TBI患者NG水平高于轻型TBI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颅脑损伤组血清NG水平高于继发性颅脑损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的年龄、性别、Glasgow积分与血清NG水平无直接关系,而PLT、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及CRP则是影响NG的主要因素。结论 NG在TB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升高,该指标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可能对判断TBI患者严重程度和进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6.
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临床意义。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CHD患者200例和健康体检者200例,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cTnI自身抗体(anti-cardiac troponin I antibodies,anti-cTnI),并分析其一般资料、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和冠脉血管病变情况。 结果:CHD患者anti-cTnI阳性率10.5%(21/200),健康体检者阳性率为2.0%(4/200),CHD患者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患者抗体阳性组,冠心病患者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者抗体阳性组。冠心病患者抗体阳性组中位年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抗体阳性组(P均<0.05),HDL-C、apoAⅠ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抗体阳性组(P均<0.01);CHD患者抗体阳性组中位年龄与Gensini评分高于抗体阴性组,而HDL-C水平低于抗体阴性者(P均<0.05)。 结论:Anti-cTnI更可能出现在年龄较高且冠脉狭窄病变较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血清低HDL-C和apoAⅠ水平可能与anti-cTnI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7.
目的了解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5月至7月暴发流行的XDR肺炎克雷伯菌15株和同时期分离的敏感肺炎克雷伯菌30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方法筛查菌株毒力相关基因携带情况,并比较分析2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XDR肺炎克雷伯菌株与敏感菌株形成生物膜A590 nm值分别为0.505 3±0.291 2和0.429 8±0.235 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38)。15株XDR肺炎克雷伯菌中未检出荚膜多糖基因,而敏感菌株中荚膜多糖基因wzy-K2、wzy-K3和wzy-K57的检出率分别为10.0%、3.3%和6.7%。其他毒力相关基因ure A、wab G、mrk D、fim H和uge在XDR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检出率均为100.0%,除上述5种毒力基因外,仅1株XDR肺炎克雷伯菌检出kfu BC毒力基因(6.7%)。而敏感菌株中kfu BC、rmp A、wca G、all S、iuc B、iro NB和mag A中检出率分别为20.0%、20.0%、10.0%、16.7%、40.0%、10.0%和10.0%,毒力基因iuc B检出率与XDR菌株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64,P=0.012)。结论 XDR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敏感菌株间无明显差异,其毒力谱较为单一,携带的毒力因子种类亦较敏感菌株少。  相似文献   
138.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因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伴随其高灵敏度存在的非特异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不同于普通检测方法,该技术的非特异性问题主要由可以指数扩增的引物二聚体(primer dimer,PD)引起。对此,引物设计时使用的中部同序引物对可以从根本上避免PD的产生,从而解决由其引起的非特异性问题。该文从PCR的发展和本质、PCR非特异性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作一总结及分析。  相似文献   
139.
摘要:目的:探讨江苏省2013至2015年人源H7N9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 方法:从全球禽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中下载江苏省2013至2015年上传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株(37株)和禽源性H7N9病毒株(7株)的全基因序列,用MEGA 6.0软件分析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HA、NA、M及PB2等基因的分子遗传特征、关键氨基酸位点的改变情况,并构建HA和NA的系统进化树。 结果:江苏省内人源和禽源H7N9禽流感毒株与参考株相比较,HA蛋白的差异均较小,其同源性分别为97.2%~100%和98.2%~100%;NA蛋白之间的差异也较小,其同源性分〖JP2〗别为99.8%~100%和99.9%~100%;人源与禽源H7N9病毒HA或NA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8.5%~100%和99.8%~100%。人源和禽源H7N9毒株的HA蛋白均发生G186V和D225G变异,44株发生Q226L变异,4株出现A134V变异,但HA的裂解位点均未发生改变。2013年1株NA蛋白出现R294K耐药位点的变异。PB2蛋白分析显示:所有毒株均发现L89V变异,其中人源H7N9毒株中,26株发现E627K变异,5株发现D701N变异。所有毒株的M2蛋白均发生S31N变异。 结论:江苏省2013-2015年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与禽源性H7N9毒株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变异与人感染该病毒密切相关,应加强人源和禽源H7N9病毒的分子监测。  相似文献   
140.
目的分析2014年海南地区临床分离的1株携带bla_(NDM-5)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药物大肠埃希菌1株,经Vitek 2 Compact和E-test条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复核试验;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扩增并测序筛查碳青霉烯酶基因(bla_(NDM)、bla_(KPC)、bla_(GES)、bla_(IMP)、bla_(VIM)、bla_(OXA-48)和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bla_(TEM)、bla_(SHV)、bla_(CTX);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序列分型;接合转移试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Southern印迹杂交方法分析其携带质粒的特征。结果该菌株对所检测的包括碳青霉烯类的β-内酰胺类药物全部耐药,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B敏感;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增效试验阳性;基因扩增及序列比对显示与已报道的bla_(NDM-5)同源性100%,同时检出bla_(TEM-1)和bla_(CTX-M-55)基因;MLST测序分型为ST5131;S1-PFGE、Southern印迹杂交显示bla_(NDM-5)位于大小约50 000 bp的质粒上,并且为接合性质粒。结论海南地区发现携带bla_(NDM-5)的大肠埃希菌,该基因存在于可经接合传递的质粒上;该菌株同时携带bla_(TEM-1)、bla_(CTX-M-55)β-内酰胺酶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