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紫杉醇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紫杉醇嵌段共聚物纳米制剂,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癌活性。方法:采用界面沉积法制备了负载紫杉醇的聚乙二醇单甲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mPEG-PLGA)嵌段共聚物纳米粒,运用粒径分析仪测其粒径及Zeta电位,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研究了投药量及mPEG在共聚物中的不同含量对纳米粒的影响,考察所制纳米粒对癌细胞的作用。结果:所制纳米粒为球形.粒径为纳米级,与临床用的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癌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且对癌细胞作用时间越长,细胞毒性作用越明显。结论:该试验可为开发紫杉醇新型静脉注射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2.
李利  陈剑  张元元  王季石 《贵州医药》2006,30(6):500-502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eptidyl-proplylIsomerase,PIN1)作用的分子机制,本实验检测了PIN1在肝细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经外科手术切除及病理学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及相应正常癌旁组织,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在mRNA水平上进行检测。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48例肝细胞癌的样本中有33例癌组织中PIN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总数的69%(33/48);而PIN1表达量的高低与肿瘤的分期(P>0.05)、转移(P>0.05)、合并肝硬化(P>0.05)、AFP(P>0.05)、HBsAg(P>0.05)、瘤体大小(P>0.05)、有无包膜(P>0.05)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IN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上调表达,并与肝癌的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63.
Caspase-3在凋亡中的作用及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spase-3是哺乳动物细胞凋亡中的关键蛋白酶,经常被活化,并能催化许多重要的细胞蛋白分解。Caspase-3是正常脑发育所必需的,也是形成某些凋亡典型标志所必需的,如细胞凋亡时形成核浓缩、核断裂等都需要caspase-3。本文主要综述caspase-3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出现的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和生化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以及caspase-3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索在丹参酮ⅡA(TanⅡA)诱导NB4和MR2细胞分化过程中C/EBPβ(CAAT/enhancer-bindingproteinβ)的表达。方法用TanⅡA干预NB4和MR2细胞120 h,通过形态学和膜表面标志检测NB4和MR2细胞的分化情况明确TanⅡA对NB4和MR2细胞的分化效应;0,0.1,1和10 mg/L TanⅡA干预NB4和MR2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C/EBPβ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确定C/EBPβ与TanⅡA浓度的关系;通过膜表面标志检测NB4和MR2细胞的分化情况明确TanⅡA浓度与NB4和MR2细胞分化间的关系。结果 TanⅡA能诱导NB4和MR2细胞分化(P<0.05);TanⅡA能从RNA和蛋白水平诱导C/EBPβ表达升高并与浓度成正相关(P<0.05);TanⅡA能通过非剂量依赖的模式诱导NB4和MR2细胞分化,其引起最大分化效果的浓度为1 mg/L。结论 TanⅡA能有效促进NB4和MR2细胞分化;TanⅡA通过上调C/EBPβ的表达发挥分化效应;TanⅡA最强作用浓度为1 mg/L。  相似文献   
65.
66.
赵鹏  王季石  李燕  陈莹  黄懿  张燕 《重庆医学》2018,(3):316-317
目的 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并发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危险因素,提高对结核分歧杆菌(TB)感染的重视.方法 通过分析该科1例MM患者并发TBM的诊治过程,对可能引发TBM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MM患者血清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发病之初免疫功能就存在缺陷,治疗药物如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均有免疫抑制作用.结论 在对MM患者的诊治中应重视TB感染的预防,并对可疑的TB感染患者提高警惕,加强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巩固化疗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表现、诊治及其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反复发热,伴乏力症状,经血常规及骨髓相关检查,诊断为早前B细胞性高危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诱导缓解化疗及巩固化疗后患者出现血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为RPLS,经积极治疗后完全恢复,影像学表现迅速改善.结论 RPLS可由多种病因产生,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一般预后较好,早期作出正确诊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68.
G156A MGMT体外定点诱导突变及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含突变位点G156A(第156位点的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的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并构建含G156A MGMT(△MGMT)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方法:通过体外定点诱导突变技术产生G156A突变的MGMT,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进一步亚克隆至G1Na逆转录病毒载体。结果:通过DNA测序分析证实预期位点GGC(甘氨酸)突变为GCC(丙氨酸),经PCR及酶切分析证实成功构建了逆转录病毒载体G1Na-△MGMT。结论:通过体外定点诱导突变技术成功获得了G156A MGMT,并运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G1Na-△MGMT,为进一步将G156A MGMT转导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抗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目的: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外周血中克隆人MGMT基因,并进行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用RT-PCR方法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外周血白细胞中克隆得到长为684bp MGMTcDNA。将该片段与pGEM-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后得到重组质粒pGEM-T-MGMT,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PCR及测序鉴定。再将MGMTcDNA亚克隆到GlNa逆转录病毒载体EcoRI和xhoI位点之间,并进行酶切、PCR鉴定。结果:成功克隆了人MGMT基因,经酶切分析、PCR初步筛选及测序鉴定证实序列正确,并成功构建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结论:通过克隆人MGMT基因,并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GlNa-MGMT,为探讨将耐药基因导入造血干细胞对烷化剂类化疗药物抗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0.
赵文娜  吴莉  王季石  李杭  樊建民  李勇 《重庆医学》2016,(25):3478-3481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NK/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SNK6)的抑制率,并对其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等方法,研究不同化疗药物对SNK6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作用肿瘤细胞48 h的各药物的抑制率与24 h所得的抑制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72 h的各药物抑制率与作用48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化疗方案抑制率由高到低为:长春瑞滨+表柔比星、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多西他赛+多柔比星、长春瑞滨+多柔比星;从实验组细胞中提取的DNA经电泳,紫外灯下可见“梯状带”.进行蛋白印迹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抗肿瘤药物联合自噬抑制剂使自噬蛋白下调,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春瑞滨联合表柔比星诱导SNK6细胞凋亡作用最佳,3-MA抑制SNK6细胞对化疗药物保护性自噬反应,增加SNK6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细胞毒杀伤作用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