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29篇
内科学   5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糖蛋白(GP)Ⅸ基因点突变G2113→A在导致巨血小板综合征(BSS)中的意义。方法 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患和其直系亲属以及40名正常人等位基因;采用定点诱变技术构建含有GPⅨ点突变G2113→A的质粒PD-Ⅸ G2113A;用含有GPⅠ bα GP Ⅰ bβ和GPⅨ或GPⅨ突变型全长编码序列的质粒对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共转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的CHO细胞表面GP的表达;免疫染色和免疫印迹分析转染后的CHO细胞胞浆中GPⅠ bα和GPⅨ的表达。结果 先证为纯合子,母亲和兄长均为杂合子;突变型CHO细胞膜上GPⅨ和GPⅠbα的表达显减少,但大量存在于细胞胞浆中。结论 本例BSS患的发病机制为GPⅨ Ala139(GCC)→Thr(ACC)突变。该突变不影响GP Ⅰb/Ⅸ在细胞内的合成与组装,但影响其在细胞膜表面的锚定与表达。  相似文献   
122.
抗磷脂综合征诊疗指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血栓主要指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常见的部位为腓肠肌静脉,其次为股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当多见,在美国人群的年发病率为0.1%,每年有超过20万人患DVT,大约10%的DVT患者发生肺栓塞。欧美国家对DVT的诊治与病因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易栓症的各种发病机制已相继发现。约一半的易栓症患者的病因可被确定。我国尚无DVT的统计资料,一般的印象是低于西方人群,但临床病例日益增多,有的医院已建立了专科病房。总的来讲,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做的工作较多,但对DVT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在深度与广度上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距离。另一方面,中国人易栓症发生情况与西方人似有较大的差别。因子VLeiden仅发现两例,凝血酶原G20210A变异尚未见报导。近年来我国血液学会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我们组织翻译了有关资料供有关医务人员参考,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DVT的诊断与防治水平,并希望对确定我国DVT诊断与治疗的原则及发展规划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将分5个专题介绍这些指导意见,本期介绍的‘抗磷脂综合征诊疗指南’;‘有症状门诊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临床评价和D-二聚体分析可能减少对影像学诊断的需要’。下期介绍‘深静脉血栓患者门诊治疗方法’;‘对遗传性易栓症检查与治疗的指导意见’;‘口服抗凝剂指南(第三版)’。  相似文献   
12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可显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率及出血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4.
具有异常结构的巨大血小板的自发性聚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1例具有异常结构巨大血小板的自发性聚集患者的病理和临床特征。方法: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形态与结构。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PCR扩增与DNA序列分析确定基因异常。结果: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巨大,胞膜粗厚,胞浆内颗粒增多而形态异常。血小板自发性聚集,阿司匹林或噻氯 氯匹啶无抑制作用。血小板膜GPⅠb、GPⅡb、GPⅢa和P选择素的表达正常。GPⅠbα、GPⅠbβ与GPⅨ基因分析正常。结论:本例患者的血小板结构和功能异常不同于文献报道的各种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疾病,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先天性的血小板病。  相似文献   
125.
第十九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大会于 2 0 0 3年 7月 12日至 18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这次会议全面展现了近年来国际在血栓与止血领域研究的成就和进展。1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研究1.1 细胞 细胞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人们利用实时共聚焦显微录相 (real timeconfocalvideomicroscopy)技术对血小板与其表面、血小板之间相互作用及黏附蛋白的参与做动态研究 ,对分子 细胞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调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血小板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 ,这个过程与血管内血流的剪切力有关。在低剪切力时纤维蛋白原与纤维结合蛋白是主要的黏附分子 ,但在高剪切力…  相似文献   
126.
近10余年来,对前列腺素(prosraglandins,简称PG)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前列腺素的结构、代谢及功能已逐渐被阐明。人们认识到它们在许多不同的生理与病理过程,特别是在炎症、过敏、止血及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临床上还发现了一类新的遗传性血小板病——先天性前列腺素合成障碍(表1)。  相似文献   
127.
蛋白Z(protein Z)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蛋白,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剂(ZPI)属于serpin超家族成员,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ZPI抑制活化的因子Ⅹ(因子Ⅹa),蛋白Z可使其作用增强1000倍以上,但ZPI抑制活化的因子Ⅺ(因子Ⅺa)的活性不需蛋白Z、磷脂和钙离子的辅助作用,在凝血过程中,ZPI可以与因子Ⅹa或因子Ⅺa形成复合物,ZPI的活性由于被因子Ⅹa和因子Ⅺa蛋白酶解而消耗。在因子V Leiden突变中,如伴随蛋白Z缺乏,则可大大增加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探讨和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实体肿瘤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活性及可溶性尿激酶受体(suPAR)水平和胸腺肽α1(Tα1)水平的改变的意义。方法 以残余胶原结合力(R-CBA)检测血清vWF-cp活性水平、免疫放射分析测定suPAR水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α1水平。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84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WF-cp活性水平,以及vWF-cp活性水平与suPAR和Tα1水平预示恶性肿瘤存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vWF-cp活性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显著降低,而suPAR和Tα1水平则显著增高。伴有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vWF-cp活性更低,下降至55.8%±16.2%(P<0.05)。而suPAR水平则在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患者中均增高(P<0.05和0.01)。(2)在恶性肿瘤患者中,Tα1与suPAR水平是较敏感的指标,而vWF-cp则是一个较特异的指标。vWF-cp活性水平与suPAR水平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0.39,P<0.001),但和Tα1无相关性。结论 vWF-cp活性、suPAR水平和Tα1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显著改变,但三者变化的程度不同。联合检测三者的水平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9.
白血病细胞系纤溶活性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白血病细胞系的纤溶活性,观察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白血病细胞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和膜联蛋白Ⅱ(AnnexinⅡ)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白血病细胞系NB4、SHI-1、K562、Jurkat、Raji细胞的纤溶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细胞表面uPAR和AnnexinⅡ的表达,以RT—PCR方法检测uPARmRNA和AnnexinⅡ mRNA的表达。结果NB4细胞和SHI-1细胞与纤溶酶原作用后上清液纤溶酶活性明显升高,ATRA处理后的NB4细胞纤溶活性明显下降。uPAR单抗可使SHI-1细胞和NB4细胞的纤溶活性明显下降。SHI-1细胞与NB4细胞表面的uPAR和AnnexinⅡ及其相应的mRNA表达较高,ATRA能下调NB4细胞AnnexinⅡ和uPAR及其相应的mRNA表达。结论不同白血病细胞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能力不同,其中SHI-1细胞和NB4细胞促纤溶活性较强。白血病细胞表面AnnexinⅡ和uPAR共同参与了促纤溶作用。ATRA主要通过下调NB4细胞的AnnexinⅡ和uPAR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纠正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高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探讨获得性血友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诊断的22例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获得性血友病A(AHA)20例(90.9%),获得性血友病B(AHB)2例(9.1%).AHA患者中,男、女各10例,中位年龄37.5(2~95)岁,中位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为1.9%(0.5%~39.0%),以肌肉软组织血肿(80.0%)、皮肤瘀斑(75.0%)为主要临床表现;2例AHB患者均为男性儿童(1、3岁各1例),临床症状轻微,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分别为5.0%、16.0%.22例患者中,7例(31.8%)存在相关病因.所有患者均APTT延长,PT正常,APTT纠正试验不能纠正或检出抑制物(滴度值2~32 BU),狼疮抗凝物及抗心磷脂抗体阴性.19例患者接受血制品止血治疗,7例患者单独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清除抑制物,11例患者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清除抑制物,3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20例AHA患者中19例(95.0%)急性出血控制,8例(40.0%)患者抑制物消失且FⅧ∶C>50%[中位治疗时间42.5(21~145)d],因出血死亡1例.2例AHB患者分别在治疗48、60 d后FⅨ∶C达到35%、24%.结论 获得性血友病并非罕见,可见于各年龄段,临床表现异质性高,儿童患者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