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在病程中血清酶谱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其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引起临床关注 ,为此我们随机对病程中做过相关检测和记录的一组患者血清酶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全部病例为我院于 2 0 0 3年 4月 10日至 2 0 0 3年 5月30日收治的临床确诊SARS患者 ,共 132例 ,其中男 4 6例 ,女 86例。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6 9岁 ,平均年龄 (37.0 4± 12 .0 1)岁。其中普通型 75例 ,重型 5 7例 (含死亡 8例 )。合并脂肪肝 1例 ,高血压 4例 ,糖尿病 5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全部患…  相似文献   
12.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8岁。因"肝功能异常9年,呕血、黑便1天"于2011年10月2日入院。患者2001年因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现肝功能异常(数值不详),原因不明,未规律诊治。此后肝功能反复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波动在100U/L左右,平素无明显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适;2009年2月24日在本院门诊化验肝功能示:ALT:92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3U/L,血清总胆红素(TBIL):9.7U/L。  相似文献   
13.
清毒汤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清毒汤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重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腹水、腹腔感染,内毒素检测阳性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毒汤,对照组加用乳果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鲎试验,症状等变化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清毒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可减少内毒素血症时间,快速缓解肠源性内毒素相关的发热、腹胀等症状,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提高重型肝病好转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降低血氨方面也有较好作用.结论:中医药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负性情绪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有负性情绪组和无负性情绪组,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两组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量化评定,并运用统计软件对该量表中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总体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6个因子分值进行组间的比较及分析。[结果] 除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2个因子以外,有负性情绪组患者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总体疲劳的得分均高于无负性情绪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患者的疲劳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特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比较,在体质指数、脂肪肝指数、血脂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68例,NASH 62例,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胺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2、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腹部彩超。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肪肝指数(FLI)、体质指数(BMI)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肝合并脂肪肝组BMI、ALT、HOMA-IR、FLI水平较正常范围升高,其ALT、TCHO、TG、LDC-C均显著低于NASH组;乙肝合并脂肪肝FLI≥60组比较FLI<30组,ALT明显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FLI更加敏感地反应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代谢紊乱程度,联合检测FLI与HOMA-IR比单独HOMA-IR更准确地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凉血方治疗肝损伤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作用靶点。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100 mg/kg造模;中药组予以健脾解毒凉血方灌胃,培菲康组给予培菲康溶液灌胃;16 h后采集小鼠血清、肝组织、小肠组织,观察小鼠肝功能、肠道组织HE染色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小肠闭锁小带蛋白-1表达。结果: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小鼠的ALT、AST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观察到中药组病变轻于模型组和培菲康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小肠上皮细胞上可见闭锁小带蛋白-1棕黄色阳性标记,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阳性标记均显著少于正常组,中药组阳性标记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结论:健脾解毒凉血方治疗硫代乙酰胺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可维护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部闭锁小带蛋白-1表达,修复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EB病毒性肝炎是具有独特临床表现与诊疗规律的肝炎类型,目前临床诊疗规律及中医研究均较少。[方法] 本研究以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成人EB病毒性肝炎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总计筛查患者149名,符合纳入标准者44名,平均年龄24.5岁,男女比例23:21,发病时间规律不明显。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乏力、淋巴结肿大等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抗EB-IgM是诊断EB病毒感染的最常用病原检查,敏感性高于传统嗜异凝集实验。EB病毒性肝炎的肝损害特征与常见病毒性肝炎相似,均为肝实质炎症损害,但乳酸脱氢酶(LDH)的升高更为突出,同时多伴有轻度胆汁淤积;异形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及CD8+T细胞升高是主要的血细胞变化特征。肝脾增大,尤其是脾脏增大较为常见(31/44)。支持治疗及保肝治疗是基础治疗,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病毒感染的慢性化及重型化。本组患者痊愈5例,好转37例,未愈1例,恶化1例。该组患者平均病程24 d,平均住院时间15 d。[结论] EBV是值得重视的肝损害病原。本组成人EB病毒性肝炎缺乏季节特征。除肝功能异常外,发热、淋巴结(或扁桃体、脾脏)肿大、淋巴及单核细胞异常升高是常见表现。其中,异形淋巴细胞升高与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具有特殊提示价值。EB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疗程及中远期疗效仍欠明确,重症倾向患者使用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EB病毒性肝炎中存在慢性化病例,其长期预后仍不明确。EB病毒性肝炎具有典型的中医温病传变特征,可参照卫气营血传变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开展治疗。中医药在改善消化道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并稳定退热方面显示出一定疗效。EB病毒性肝炎的诊疗规律仍欠清晰,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TT病毒感染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输血传播病毒 (TTV)在北京地区感染及临床情况 ,我院自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5月随机对我院住院、门诊患者及预防门诊的健康人群共 5 14例进行了TTV检测 ,同时检测肝功能和甲、乙、丙、戊、庚型肝炎病毒标志 ,并对临床情况分型分析 ,发现TTV普遍易感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检查对象检查对象全部是我院住院、门诊及预防门诊人群 ,其中住院的肝病患者 4 3 0例 ,门诊患者 3 4例 ,预防门诊 5 0例 ,男 4 2 0例 ,女 94例 ,除 1例 7岁儿童外全部是成年人 ,年龄在 18~ 72岁。 1例儿童来自山东淄博地区 ,其他皆在北京地区生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我国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位, 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尽管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但是在大多数国家的死亡率仍非常高。HCC患者的预后除了依赖于肿瘤特征, 更依赖于病因、肝脏功能及个体差异。尽管世界各地提出了多个肝癌的预后预测模型, 但是各个模型在肝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尚无统一定论。因此, 对比及分析这些预后模型对肝癌预后判断及治疗指导的价值至关重要。本综述的目的是分析比较当前较为常见的8种预后预测模型(Okuda、TNM8、BCLC、JIS、CUPI、CLIP、GRETCH、CIS)的优缺点, 为今后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