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了解我国ICU大数据发展的现状,明确现存问题,为后续重症大数据平台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互联网对824个重症医学专业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重症医学与标准专委会设计。经过质控分析筛选,最终纳入来自598家医院的712个医师的反馈结果。 结果所有受调查医院中,355家(59.4%)的ICU内部硬件数据整合程度欠佳,185家(30.9%)的临床信息系统可以向专科科研系统开放接口,133家(22.2%)支持数据分析结果共享。所有受调查医师中,389人(54.6%)可以投入支持系统建设及协调工作,但619人(86.9%)没有可直接用于大数据建设的科研经费支持项目开展。重症感染、重症呼吸、重症数据科学与信息学、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神经是排名前五的亚专科兴趣,占总数的60.1%。 结论现阶段我国ICU的信息化程度处于初级阶段。各医院对科研合作的开放程度较低,且需要更多经费和人力支持重症大数据的建设。  相似文献   
42.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临床常见综合征,是终末期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川,是影响和决定重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AKI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3.
刘冲  林瑾  李昂  段美丽 《山东医药》2014,(24):78-80
目的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死亡情况及主要原因。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全年ICU收治的497例患者,对其中发生严重脓毒症的患者主要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的497例患者中发生脓毒症168例(33.8%),其中139例(28.0%)为严重脓毒症;139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死亡33例,死亡原因为脓毒性休克1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7例、难治性呼吸衰竭5例、放弃治疗6例、其他3例。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急性肾损伤、呼吸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衰竭是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是严重脓毒症患的首要死因,但严重脓毒症患者死亡首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急性肾损伤,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衰竭。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估基础凝血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对需要持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严重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K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ICU收治的180例诊断为S-AKI且接受CRR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础凝血SOFA评分分为凝血SOFA评分正常组(凝血SOFA评分=0)和凝血SOFA评分异常组(凝血SOFA评分≥1),主要结局指标为CRRT启动后60 d全因病死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础凝血SOFA评分及其他因素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0例患者,凝血SOFA评分正常组66例,凝血SOFA评分异常组114例。凝血SOFA评分正常组60 d病死率为45.5%(30/66),凝血SOFA评分异常组60 d病死率为64.0%(73/114),2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2组间ICU住院时间(P=0.870)及肾替代时长(P=0.2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凝血SOFA评分异常是接受CRRT的S-AKI患者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16,P=0.034)。 结论异常的凝血SOFA评分在需要CRRT的S-AKI患者中是常见的现象,开始CRRT前异常的凝血SOFA评分与60 d病死率增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中药促动胶囊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促动胶囊全方组(A组)、大黄组(B组)、理气组(C组)、益气活血组(D组)和普瑞博思组(E组).以24 h不透X线标记物(钡条)全胃肠通过时间表示胃肠运动功能,观察患者入院24 h及第7 d肠鸣音、腹部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胃肠功能评分.结果:与普瑞博思组相比,促动胶囊全方组、大黄组、理气组均可明显增加24 h钡条排出率,恢复肠鸣音,并改善胃肠功能评分(P均<0.05).结论:中药促动胶囊可明显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通腑颗粒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40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莫沙必利组和通腑颗粒组,于试验开始时(0 h)以及用药后48 h和7 d或死亡前对患者进行胃肠功能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及28 d的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胃肠功能评分、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均有所降低,且通腑颗粒组较莫沙必利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与莫沙必利组比较,通腑颗粒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住ICU时间有所缩短,但差异无显著性.APACHEⅡ≤8分时两组患者病死率均为0,8~20分时差异有显著性,>20分时差异无显著性.通腑颗粒组28 d总病死率较莫沙必利组显著降低(P<0.05);且随受累器官数目的增加病死率逐渐增高.结论:通腑颗粒能够改善MODS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7.
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的ICU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为654—2组,长托宁2 mg每小时重复一次,长托宁2 mg每6 h重复一次及长托宁6 mg每6 h一次,直至“莨菪化”或末梢开始改善后逐渐减量。观察给药后1 h、6 h、12 h时点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瞳孔、末梢转暖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神志、肠鸣音及血乳酸含量变化。结果长托宁可明显改善休克患者微循环,给药次数少,几乎不增加心率、不抑制肠蠕动。结论长托宁是脓毒性休克患者较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48.
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机制。为临床防治MODS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急性胰腺炎(AP)患63例,按APACHE-Ⅲ评分为分3组,并测定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核因子-kB(NF-kB)的活性,观察与MODS发生的关系,结果:(1)AP患出现了内毒素血症,其发生率为75.64%,而且与病情严重度有关;(2)AP患PBMC的NF-kB活性显增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持续内毒素血症,NF-kB活性增高可能参与AP患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通腑颗粒对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小肠黏膜血液灌流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恢复血液灌流造成肠I/R损伤犬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成I/R模型组和I/R治疗组,每组8只.缺血即刻经肠内营养通道分别滴注生理盐水或中药通腑颗粒溶液(0.3 g/kg).于缺血前及缺血后1、6、8、12和24 h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含量、肠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iCO2);于缺血后24 h活杀动物,取空肠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两组缺血后PiCO2、血浆DAO和D-乳酸均较缺血前显著升高,但随缺血时间延长,各指标有所下降.I/R治疗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I/R模型组,且于缺血后24 h回落至缺血前水平.光镜下I/R模型组缺血早期小肠黏膜下血管明显增多,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壁变薄.I/R治疗组肠组织病理损害较I/R模型组减轻.结论:通腑颗粒能显著改善肠组织血液灌流及功能指标,减轻肠黏膜病理损害,对I/R损伤小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9例肾移植术后患并发肺炎的发病时间,发热热型、程度及持续的时间,伴随症状,肺部的体征,胸部X线及病原学特点,激素使用的时机、剂量和使用方法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疖。结果 全组患以稽留高热为主,持续两周以上长程发热6例,伴进行性呼吸窘迫6例。肺部体征以双肺呼吸音粗为主(7例),伴肺内少量干、湿罗音(2例)。胸片初期为肺问质病变(7例),迅速进展为双肺弥漫性中高密度斑片状阴影(9例),合并气胸1例。全组患均存在低氧血症,7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并发急性肺损伤(ALI),1例为单纯低氧血症。病原学检查巨细胞病毒(CMV)抗体阳性6例,腺病毒(ADV)抗体阳性5例,EB病毒(EBV)抗体阳性3例,绿脓杆菌6例次,阴沟肠杆菌2例次,洛菲不动杆菌1例次,嗜麦芽窄食单孢菌1例次,白色念珠菌2例次。本组5例患采用经鼻高频喷射给氧,完全纠正低氧血症的时间为3—5d,平均4d。本组9例患,治愈7例,成功率77.8%,死亡2例,死亡率为22.2%。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并发肺炎的临床特点为长期难治性发热,一般超过两周。可迅速发展为ALI/ARDS。病原以CMV病毒及革兰阴性菌为主,治疗宜尽早使用高效、广谱、足量的抗细菌和抗病毒、抗真菌的“三联”治疗。高频通气、适当使用激素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为治疗本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