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影响FIGO Ⅰb期宫颈鳞癌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樱  梁立治  彭小萍  魏梅  沈扬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7):1008-1011
目的:探讨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FIGOⅠ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74例经我院治疗的Ⅰ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总5年无瘤生存率为79.4%,复发率为16.7%。肿瘤〉4cm者(60例)和≤4cm(114例)者中分别有75.0%和28.1%接受过术前放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肿瘤≤4cm/无术前放疗、肿瘤≤4cm/有术前放疗、肿瘤〉4cm/无术前放疗和肿瘤〉4cm/有术前放疗各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5%、85.2%、69.3%和77.1%,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与5年无瘤生存率(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4)和宫旁切缘阳性(P=0.040)。高危组(伴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或宫旁切缘阳性)中肿瘤≤4cm和〉4cm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57.4%vs44.7%,P=0.575)和复发率(7/18vs6/14,P=0.821)无显著差异。低危组(无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或宫旁切缘阳性)中,肿瘤≤4cm和〉4cm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86.5%vs82.9%,P〉0.05)与复发率(9/95vs7/47,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以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FIGOⅠ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旁切缘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不能为预后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2.
介入性化疗在宫颈癌手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前介入性化疗的临床疗效,病理学改变及癌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对47例宫颈癌患者实施术前介入性化疗,抗癌药物选择卡铂、表阿霉素或阿霉素;部分病例在灌注化疗(2/3量抗癌药物)后用携带有抗癌药物(1/3量)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7例患者检测了化疗后宫颈癌组织内铂离子浓度。结果:47例宫颈癌中32例(32/32)Ⅱ期、9例(9/11)Ⅲa期、2例(2/4)Ⅲb期经1-3次术前介入性化疗后可顺利手术切除;术后标本病理切片中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淋巴细胞浸润,其中组织学完全缓解(HCR)9例;7例检测了宫颈癌组织内的铂离子浓度,发现动脉灌注后癌组织内铂离子浓度明显高于静脉灌注。结论:宫颈癌术前介入性化疗可有效提高癌组织内的抗癌药物浓度,缩小肿瘤体积,部分患者达到HCR的效果。  相似文献   
33.
35岁以下子宫颈癌2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目的 了解35岁以下宫颈癌的发病趋势,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35例≤35岁宫颈癌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组),并随机以同期50 ̄55岁宫颈癌966例作对照研究(对照组)。结果 ≤35岁宫颈癌新病例所占比例,80年代为5.3%(36/683);90年代为14.0%(101/720)(P〈0.01)。研究组以接触性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占53.2%(125/235),对照组仅17.9%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索抑癌基因P53的功能及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不同分期、分级和病理类型间的意义.[方法]设置对照,分别应用Western Blot法和LSAB法测定32例子宫内膜癌P53的功能及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P53功能异常和过度表达分别为28.1%、15.6%,显著高于对照组8.8%、0%(P<0.05);在腺癌组中,100%低分化、13.3%中分化和0%高分化者P53功能异常,3者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早期组中,100%浆液性癌的P53过度表达显著高于腺癌4.3%(P<0.05).[结论]抑癌基因P53异常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乳头状浆液性癌恶变过程中可能发生早且起着一个中心作用,在腺癌中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6.
从1964~1977经不同方法治疗2,676例宫颈癌,占同时住院妇科恶性肿瘤的61.72%。全组失访141例。年龄最轻24岁,最老77岁。鳞癌占94.50%,腺癌占5.50%。2,676例中,0期38例,Ⅰ期161例,Ⅱ期1,156例,Ⅲ期1,304例,Ⅳ期17例。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和腔内镭疗加动脉插管化疗。 全组总的五年生存率Ⅰ—Ⅳ期为59.87%。其国Ⅰ期93.78%,Ⅱ期68.25%,Ⅲ期47.85%,期Ⅳ17.64%。手术组为81.30%。其中Ⅰ期95.38%,Ⅱ期79.69%,Ⅲ期68.75%,Ⅳ期0。放疗组为52.98%,其中Ⅰ期87.09%,Ⅱ期60.59%,Ⅲ期47.84%,Ⅳ期16.66%。镭疗加动脉插管化疗组为44.44%,其中Ⅱ期61.11%,Ⅲ期39.66%,Ⅳ期40.00%。  相似文献   
37.
1962—1974年我科手术治疗的466例宫颈癌,就其远期疗效作一统计分析如下: 基本资料: 年龄及婚姻:年龄24—76岁;本组除一例外均为已婚妇女。 临床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盟1971年临床分期法,在本组466例宫颈癌中,0期26例;Ⅰ期192例;Ⅱ期241例;期、Ⅳ期分别为5例和2例。  相似文献   
38.
宫颈鳞癌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KAl1/CD8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樱  梁立治  颜笑健  袁颂华  魏梅 《癌症》2005,24(1):110-115
背景与目的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在多种肿瘤的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的研究仍很不充分,因此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鳞癌中KAI1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Labelled streptovidin biotin staining)法检测99例宫颈鳞癌、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和18例正常宫颈组织中KAI1/CD82基因的表达,对检测结果与宫颈鳞癌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鳞癌中KAI1阴性、弱、中、强表达依次为52.5%(52/99)、16.2%(16/99)、15.2%(15/99)、16.2%(16/99),与正常宫颈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相比,KAI1在宫颈鳞癌的表达存在显著下调(P=0.000).宫颈鳞癌中KAI1表达与FIGO分期、年龄、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颈肌层浸润深度、血清鳞癌抗原水平、宫颈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均无相关(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KAI1表达与宫颈鳞癌的预后无相关(P>0.05).结论KAI1基因在宫颈鳞癌中表达下调,但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等一系列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均无关.  相似文献   
39.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21^WAF1/CIP1与肿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细胞周期运转机制的研究,揭示了肿瘤发生的细胞调控机制紊乱、分化受阻的分子机理。P^21^WAFI/CIP1(简称P21)是最早发现并克隆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蛋与细胞多种功能。近年发现p21基因多态性及阳性表达与多种肿瘤的生物学徒谓关,新近研究更显示出p21介导的基因治疗改传统的破坏性肿瘤治疗策略为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新策略的前景。本文从基因分子水平对p21与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  相似文献   
40.
熊樱  李孟达  梁立治 《癌症》1999,18(4):459-461
目的;探讨妇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开放盆腔膜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方法;以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开放盆腹膜者为研究组,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缝合盆腹膜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阳性率为8.66%,对照组为24.56%,后者为前者的2.8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