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尿路真菌感染特点,寻找降低其发生率的靶点.方法 对ICU 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703例患者进行统计,对发生尿路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 2703例患者发生院内尿路真菌感染125例,发病率4.62%;其发生与性别无关,与年龄、APACHEⅡ评分和导尿管留置时间、白蛋白水平、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应用有关;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42.4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3.35%、15.91%、6.57%、4.38%,其他真菌占9.49%.结论 ICU院内尿路真菌感染有其自身特点,值得关注;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适当的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激素可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对院内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06~2011-02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40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均经培训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常规组复苏人员自行控制胸外按压,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在直视心电监护[主要看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波形]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胸外按压时均2 min轮换按压人员,观察两组复苏人员的每人次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每人次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每人次有效按压时间比例.结果 常规组共按压171人次,心电监护组共按压158人次;常规组按压频率、MAP、有效按压时间比例与心电监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16) 次/min vs(108±8)次/min,(78±15)mm Hg vs(86±13)mm Hg,(86±3.6)%vs(94±4.5)%,P均<0.05],心电监护组每人次按压频率低于常规组,且更接近指南中的100次/min,每人次患者MAP及有效按压时间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可以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按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氧负荷试验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应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就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ICU,分别在液体复苏第0、6小时实施经皮氧分压监测的成年患者40例。其中,液体复苏后第6小时行10 min氧负荷试验并计算氧负荷值(OCT),将10 min OCT≥66 mmHg的20例患者作为A组,10 min OCT<66 mmHg的20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第0、6小时10 min OCT、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乳酸(Lac)、感染性休克相关ARDS的发病率、分级、有创机械通气比例、ICU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第0小时MAP、CVP、ScvO2、Lac、10 min OC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0、6小时的MAP、CVP、ScvO2、Lac水平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 OCT水平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感染性休克相关ARDS、重度ARDS发生率及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85.00%、50.00%和45.00%,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28 d病死率为90%,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小时10 min OCT≥66 mmHg是影响患者预后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经皮氧负荷试验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发生ARDS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重症监护病房院内尿路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尿路感染特点,以降低其发病率.方法 对ICU 2005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661例患者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院内尿路感染63例,发病率9.53%;ICU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抗菌药物、激素应用、留置导尿时间、APACHEⅡ评分有关;病原菌以真菌为主(40.66%),革兰阴性菌31.87%,革兰阳性菌27.46%;ICU尿路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 ICU院内尿路感染有其自身特点,值得关注,避免盲目应用抗菌药物、激素,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以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7岁,既往体健.2009~12~26被他人用匕手刺伤左大腿,当即感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出血,量多,具体量不详,数分钟后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弱,躺在血泊中,随后被110急送入当地中医院,途中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10min后送入当地中医院急诊科,继续胸外心脏按压,输液,止血等治疗,复苏约1h,患者呼吸心跳恢复,考虑左股动脉破裂,急送手术室,术中发现左股动静脉破裂,行左股动静脉破裂修补术,术后转回病房,刀刺伤处渗血明显,再次送入手术室行二次手术,术后考虑患者病情危重,转入我院,拟诊为"左下肢刀刺伤"收住我院ICU.入科查体:T:不升,BP:88/56mmHg,R:25次/min,P:84次/min,贫血貌,中昏迷,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消失,气管插管,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心率84次/min,律齐,腹软,压之无反应,左大腿敷料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无渗出,双上肢、右下肢肌张力偏高,左下肢肌张力低,双膝反射(+),双巴氏征未引出,腹平软,四肢无畸形.入科后予重症监护,呼吸机辅助通气,头枕冰帽,止血,护脑,脱水降颅压,制酸护胃,化痰,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12月26日凝血系列:PT、APTT、纤维蛋白原均测不出,TT:39.1秒,予以输血浆、冷沉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氧负荷试验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应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就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ICU,分别在液体复苏第0、6小时实施经皮氧分压监测的成年患者40例。其中,液体复苏后第6小时行10 min氧负荷试验并计算氧负荷值(OCT),将10 min OCT≥66 mmHg的20例患者作为A组,10 min OCT<66 mmHg的20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第0、6小时10 min OCT、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乳酸(Lac)、感染性休克相关ARDS的发病率、分级、有创机械通气比例、ICU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第0小时MAP、CVP、ScvO2、Lac、10 min OC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0、6小时的MAP、CVP、ScvO2、Lac水平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 OCT水平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感染性休克相关ARDS、重度ARDS发生率及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85.00%、50.00%和45.00%,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28 d病死率为90%,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小时10 min OCT≥66 mmHg是影响患者预后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经皮氧负荷试验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发生ARDS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艾森曼格综合征(ES)保守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42例ES患者随机分为2组,BiPAP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BiPAP通气治疗16周,对照组仅予药物治疗及常规鼻导管吸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BiPAP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6、分钟步行距离的升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右室收缩压、肺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力的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的降低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iPAP可显著改善ES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脏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8.
我院2002年2月—2006年11月收治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42例,其中31例做脑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2例中,男30例,女12例,男女性别比为2.5∶1;年龄18~79岁:10~19岁和20~29岁各1例,30~39岁和40~49岁各3例,50~59岁15例,60岁以上19例。42例均有煤炉无排烟设置或煤气漏气的背景,急性昏迷当天均经CO定性试验( )确诊。病程:34例呈昏迷—中间清醒期—迟发症出现的特点,8例无明确中间清醒期。急性CO中毒后昏迷时间(以病史中发现患者昏迷至苏醒时间计)为2~120(29±27)h:<24 h 20例,24~48 h 17例,>4…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三线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AC)的发生情况以及甲硝唑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疗效。方法:统计我院ICU病区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7~30d的患者使用三线抗生素的人次、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人次、使用甲硝唑治疗的人次、有效人次,计算三线抗生素的使用率、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发生率及甲硝唑治疗的有效率,并逐年进行比较。结果:三线抗生素的使用率逐年上升,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发生率同步上升,甲硝唑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有效率在90%以上。结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发生与三线抗生素的使用有明显的同步性,甲硝唑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褪色沙雷菌肺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2012年7月-2017年6月重症监护室内耐碳青霉烯类褪色沙雷菌肺炎患者47例,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入住ICU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应用双联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应用≥3联、抗菌药物应用时间≥14d、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有创操作≥3项与耐碳青霉烯褪色沙雷菌肺炎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抗菌药物应用≥3联为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耐碳青霉烯褪色沙雷菌肺炎与多项相关因素相关;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侵袭性操作将有利于减少耐碳青霉烯褪色沙雷菌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