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效果。方法对于2002年11月-2005年11月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摘取眼内异物206例(210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取出异物207只眼(98.6%)。术前视力:无光感的10眼(4.8%),<0.01的177眼(84.2%),0.01-0.3的23眼(11%)。术后视力:无光感的10眼(4.8%),<0.01的161眼(76.7%),0.01-0.1的33眼(15.7%),0.2-0.6的6眼(2.8%)。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17眼(8.1%),玻璃体积血的5眼(2.4%),高眼压的20眼(9.5%)。结论应及时尽早的摘取眼内异物,尽可能的减少术后并发症,保留眼球和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52.
曲安奈德辅助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裂孔,提高患者视力。尽管尚存争议,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的剥离提高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及患者预后视力。但自从Morris等于1994年开始将ILM剥离技术应用于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以来,  相似文献   
53.
白内障是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最常见的并发症,我科于2004年2月至2005年7月采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经瞳孔硅油取出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33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玻璃体切除术后瞳孔区纤维膜性渗出物,不但影响视力,而且还妨碍术后眼底观察;若长时间不吸收,还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眼内并发症.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巩膜瓣下纵形角巩膜条切除术(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 23例患者接受了联合手术治疗.完成了结膜瓣和巩膜瓣之后,经过3.2mm的遂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然后扩大切口至5.5mm.向囊袋内植入PMMA人工晶体,再纵形切除包括小梁在内的2mm×4mm角巩膜条.结果 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9.7个月,视力显著提高,在0.3以上的占60.7%,眼压均控制在2.8kPa以下,仅2例需用一种降压药物,术中2例出现睫状体表面出血,1例出现后囊膜破裂,1例术后第一天出现轻度前房出血,远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视力恢复快,降压效果好,并发症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6.
背景唾液腺移植或导管转位可提供持续性分泌的、生理性的泪液替代物,为重症干眼的理想治疗方法,但其相关解剖学资料较少,且一些研究中的结论尚存在争议,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改良和推广。目的探讨三大唾液腺移植或其导管移位治疗重症干眼的解剖学基础、手术可行性及各自的优缺点,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对34侧颈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观察面神经腮腺外分支与腺体的关系,三大唾液腺的形态、大小,导管的长度和外径,追寻其血供来源及分支走行、血管外径、毗邻关系等,并对眼眶周围及额面部血管进行解剖,寻找可供吻合的受区动静脉。在人体标本上模拟腮腺导管转位、下颌下腺及舌下腺游离移植手术。结果腮腺导管位置较固定,导管长度为(4.20±1.10)cm,外径为(0.60±0.30)cm,腮腺导管转位术部分需用颊黏膜或静脉等做导管延长,术中应避免损伤面神经颊支、颧支和颞支;下颌下腺移植术,血管蒂为面血管,外径为(2.70±0.28)mm,移植血管蒂长(1.90±0.30)cm,受区血管为颞浅血管;舌下腺移植术,血管蒂为舌下血管(30侧,占88.2%)或颏下血管(4侧,占11.8%),其外径分别为(1.92±0.36)mm和(1.96±0.54)mm,移植血管蒂长分别为(2.60±1.10)cm和(3.50±0.40)cm,受区血管为颞浅血管额支,本组中3侧标本舌下腺阙如,占8.8%。结论基于解剖学研究,三大唾液腺移植或其导管移位治疗重症干眼是可行的,并各具优势。腮腺导管转位和下颌下腺移植已应用于临床,舌下腺移植尚需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对比研究IV级以上硬核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白内障IV级以上硬核患者150眼分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74眼)和白内障超声乳化组(76眼),对两组的核处理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组在核处理时间,虹膜损伤及后囊破裂比较及术后角膜和前房反应比较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晚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IV级以上硬核上有优势,是治疗IV级以上硬核白内障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8.
59.
巩膜隧道切口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切口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科同一医师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 72眼 (其中行巩膜常规切口 5 0只眼 ,巩膜隧道切口 2 2眼 )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 ,比较行玻璃体切割常规切口组及巩膜隧道切口组中与切口玻璃体牵引有关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结果 :行玻璃体切割常规巩膜切口的 5 0只眼中与切口牵引有关的复发视网膜脱离有 14眼 ( 2 8% ) ,而行巩膜隧道切口的 2 2眼中与切口牵引有关的复发视网膜脱离仅 1眼 ( 4 5 % )。第 2组中与切口牵引有关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远远低于第 1组 ( χ2 =5 0 96,P <0 0 2 5 )。结论 :巩膜隧道切口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可明显降低与切口有关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 ,且具有诸多术中优势 ,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曾云  杨安怀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89-169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保留周边部前囊膜治疗需行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眼外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诊断为眼外伤并需行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33例33眼,采用保留周边部前囊膜的晶状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术后Ⅱ期植入人工晶状体,随访6mo,观察视力、眼内压(IOP),人工晶状体位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未发生明显的晶状体偏位和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保留周边部前囊膜治疗需行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眼外伤,减少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视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