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杜权  张建民  李晓 《浙江医学》2007,29(4):339-34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较少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5%~1.7%。PCNSL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数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应激性高血糖的不同影响,为老年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60岁以上行胆囊切除、胆管取石的老年患者60例,术后随机分为EN组及PN组,每组30例,比较术后血糖及胰岛素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以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EN组应激性高血糖发病率明显低于PN组(P<0.01),术后并发症以及伤口愈合情况均优于PN组(P<0.01)。结论术后肠内营养对预防老年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63.
64.
ECG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庆祥  胡弋  马永达  刘宿  杜权  葛衡江 《重庆医学》2006,35(20):1895-1896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仪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由操作者实施颈内静脉穿刺.并依据个人经验性放置导管再根据深度定位仪确定放置深度,术后床旁X线确定导管前端在上腔静脉的位置。结果在小儿组,深度定位仪的准确性明显优于经验性放置;成人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深静脉置管深度定位仪对于确定导管在上腔静脉的位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手术后并发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4例鞍区肿瘤术后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除1例患者继发细胞毒性脑水肿、肢体瘫痪、记忆、定向神经功能低下外,其余33例病人恢复良好.结论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肿瘤切除术后易发严重的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绝大多数为脑性耗盐综合征,应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相区别,均匀适度及时地补盐,补充血容量,适度抗利尿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6.
犬心肺复苏前后红细胞流变学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非失血因素导致的心跳骤停复苏前后红细胞流变学变化入手,对影响后期脑复苏及重要器官保护的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实验选用健康杂种家犬8只,体质量11~20.5kg。将狗麻醉后,于右胸及左心尖的皮下电极以交流电(50~80V)刺激,诱发室颤至循环停止。8min后开始机械通气及心肺复苏,复苏成功行常规后续支持治疗。心跳骤停前5min,心跳骤停中第5秒,心肺复苏后30,60,90,120min于股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RBC aggregation index,RAI),红细胞变形指数(RBC deformation index,RDI),红细胞刚性指数(RBC rigidity index,RRI),全血高切黏度(hish—shear blood viscosity,HBV),全血低切黏度(low—shear blood viscosity,LBV),卡松黏度,卡松屈服应力(Casson yield stress,CYS)。结果: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30min与复苏前RA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60min,9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7,2.42,P&;lt;0.05);复苏后12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6,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与复苏后120min RDI(0.96&;#177;0.09,0.91&;#177;0.13)和复苏前(0.88&;#177;0.0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90min(1.01&;#177;0.12)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P&;lt;0.05);复苏后30min(1.05&;#177;0.13),60min(1.07&;#177;0.15)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7,3.08,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30,60,90min,120min RRI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7,6.19,5.06,10.37,7.75。P&;lt;0.01)。心跳骤停中5min,复苏后5,30min LBV,CYS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复苏后60,9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复苏后120min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62,6.48,7.02,6.48,P&;lt;0.01)。结论:犬非失血性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后,红细胞的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增加。而反应宏观血液流变学性质的参数全血低切黏度及卡松屈服应力在复苏后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FTY720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治疗组按1mg/kg腹腔注射FTY720,其他3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ml。24h后每组取12只断头处死并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NF-资B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胶质细胞OX-42蛋白表达;每组剩余12只大鼠用于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NF-资B蛋白表达水平、小胶质细胞OX-4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前肢放置实验评分、平衡实验评分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术后7、14、21、28d比较,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FTY720可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FTY720的中枢炎症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8.
69.
食管癌组织3p、18q位点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M SI)表达水平与人食管癌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0例人食管癌中M SI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D3S1067位点M SI发生检出频率较高,为26.7%(8/30);D18S58位点M SI阳性率为20%(6/30)。有18对组织在D3S1067和D18S58两个位点均未检出M SI。食管癌M SI多发生在3p位点,尤其是在3p14~3p21区段。食管鳞癌组织中M SI阳性为26.1%(6/2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在3p和18q染色体位点均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现象;D3S1067和D18S582个位点上M SI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类型均相关:D3S1067位点M SI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D18S58与食管小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M SI也许可做为临床筛查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的分子手段,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0.
陈锋  俞文华  朱强  车志豪  王昊  董晓巧  许培源  张祖勇  傅林  杜权  陈军 《浙江医学》2011,33(11):1580-1582,1585
目的探讨肿瘤侵袭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将8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42例和非侵袭组38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VEGF蛋白的表达。检测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些指标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侵袭组的OPN、VEGF表达均较非侵袭组增高(均P〈0.05),其MVD值也较非侵袭组增高(P〈0.01),但这些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P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2.P〈0.01)。结论OPN影响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改变可能与促使肿瘤血管形成有关。OPN、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三者联合检测有望更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