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82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fetal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HFRPE)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传代培养的HFRPE细胞,建立吲哚美辛(indome thacin, IN)诱导的细胞凋亡模型,并用吖啶橙(acridine orange, AO)荧光染色计数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ocpy,TEM)观察NGF对HFRPE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结果 用AO荧光染色及TEM均观察到经200 ~600 μmol/L IN处理24 h后的HFRPE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200 μmol/L IN+500 μg/L NGF组与对照组200 μg/(mol·L) IN相比凋亡细胞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q=3.9204 ,P=0.0320);400 μmol/L IN+500 μg/L NGF组与对照组400 μmol/L IN相比凋亡细胞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q=9.709 15,P=0.000 1)。 结论 NGF 能拮抗IN诱导的HFRPE细胞凋亡。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38-41)  相似文献   
102.
103.
氟化物对DNA损伤的机理探讨山东医科大学(250012)高希宝李文生*史丽**许之张宁朱振平据WHO估计,全世界因职业及饮水等接触高氟的人群至少有5亿,氟的致癌性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氟遗传毒性短期测试的报道很多,但一直无定论。为探讨氟化物损...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IN)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抑制作用及DNA合成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加入50、100、200、400、600μmol/L IN作用24 h后RPE细胞DNA质量浓度的变化和MTT法测定加入100、200、400、600、800、1 000 μmol/L IN 12 h后RPE细胞数量的改变。 结果 前者其细胞DNA质量浓度(单位:μg/ml)分别为101.171 2±15.512 4、88.640 0±13.584 5、72.365 1±7.796 9、5.908 9±10.722 9、51.223 6±8.775 7。与对照组21 3.735 1±83.157 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q值分别为5.481、6.091、6.883、7.490、7.912,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00);后者其细胞A值分别为0.236 7±0.054 6、0.168 7±0.069 5、0.081 9±0.034 6、0.065 6±0.017 6、0.055 4±0.028 6、0.050 8±0.027 7。与对照组0.267 4 ±0.043 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q值分别为1.442、4.621、8.682、9.447、9.925、10.140,P值分别为0.158、0.000、0.000、0.000、0.000、0.000)。 结论 IN可抑制体外培养的RPE细胞的DNA合成及增殖。  相似文献   
105.
我们对蝶骨翼突与上颌骨连接方式进行了观测。1材料与方法:取完整成人头颅骨标本30具,共60侧。分别从腭面、颞面观察左、右侧腭骨锥突与翼突、上颌骨的连接方式。于颞面测量腭骨锥突与上颌骨后面的骨连接高度、上颌骨后面骨连接总高度(精确至01mm),并对...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通过手动分割和自动分割得出正常人脑的总体积、脑脊液体积、灰质白质体积,分析不同性别的差异和随年龄变化的模式,同时给出可以得到较优结果的软件和参数。 方法 通过软件自动分割得到粗略的脑掩模后进行手动精细分割,然后用FSL-FAST分为灰质、白质和脑脊液,最后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中国正常成人脑总体积约1263.24 ml,男性脑总体积(1313.84 ml)大于女性脑总体积(1173.1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的脑总体积、灰质、白质和脑内脑脊液体积差异有显著性。灰质白质比与年龄无相关性。男性脑总体积、灰质、白质体积均大于女性,三者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模式相似。女性脑总体积、灰质、白质体积随年龄变化的模式相似,在约50岁时达到最大值,随后体积逐渐减小。 结论 不同性别人脑体积及灰质、白质、脑脊液体积随年龄变化作为鉴别正常脑体积变化与疾病导致的脑体积变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7.
视神经离断对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离断对神经干细胞-上丘组织共培养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选择培养的方法从孕14d的胚鼠上丘中获取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采用显微手术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离断模型,分别取正常大鼠、假手术和视神经离断大鼠的上丘组织进行体外培养。使用组织.细胞共培养系统将大鼠上丘组织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观察干细胞分化过程,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并与干细胞的自然分化过程进行比较。结果从胚鼠上丘中获得的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聚集呈球形悬浮生长,可形成单细胞克隆,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经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神经干细胞。视神经离断大鼠的上丘组织与胚胎上丘源神经干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并诱导分化出Thyl.1阳性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结论从胚胎大鼠上丘可以分离培养出神经干细胞,与视神经离断大鼠的上丘组织共培养可以诱导上丘源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108.
吲哚美辛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量一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凋亡相关的疾病均与炎症刺激有关.目的探讨用吲哚美辛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设计随机对照、单盲法的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实验中心进行,胎儿标本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妇产科.干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0,200,400,600 μmol/L的吲哚美辛作用24 h;600 μmol/L作用6,12,24后用透射电镜定性观察凋亡细胞,并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凋亡RPE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经200,400,600μmol/L吲哚美辛作用24 h后RPE细胞凋亡数为(2.7000±1.3375),(5.100 0±1.370 3),(6.800 0±1.686 5),与对照组(0.200 0±0.421 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4.624,9.062,12.206,P<0.01),随着吲哚美辛浓度的增加,RPE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多;600 μmol/L吲哚美辛作用12,24 h后RPE细胞凋亡数为(4.400 0±0.8433),(6.400 0±1.2649),与对照组(0.200 0±0.421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8.617,13.274,P<0.01).结论吲哚美辛能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胚胎RPE细胞的凋亡,并且RPE细胞的凋亡呈现出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9.
        放射治疗、手术切除、经瞳孔温热疗法、巩膜敷贴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单独或联合应用对改善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等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但单独使用抗VEGF治疗UM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存在VEGF抑制剂导致肿瘤形成和转移播散的风险。虽然UM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加强对UM的发病机制研究,特别是UM新生血管发生发展机制方面的研究,探索可能的干预靶点;同时加强UM的转化医学研究,筛选靶向治疗UM的新药物、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