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6篇
肿瘤学   9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含CDgly ES双功能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CDglyES)对肿瘤的直接、间接杀伤作用及其对放射的增敏作用。方法:建立MA737乳腺癌津白Ⅱ号小鼠荷瘤模型,按分组要求给予不同处理,设定多个观察指标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按分组要求处理后第25天,第1组瘤体达2.5cm×2.3cm;第6组肿瘤为1.4cm×1.2cm。第6组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其余各组,P<0.01。第1组的凋亡指数较低,平均为2.61‰,而第6组的凋亡指数较高,平均为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值较高,为145.81,第6组的MVD值较低,为121.23,P<0.05。结论:含双功能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在局部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亦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对肿瘤细胞显示间接抑制、杀伤作用;显示该重组腺病毒能够和射线发生协同作用,增加局部放射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鸭肝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微生物学教研室李秋香,李冬田,苏琦华,任中原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是世界嘱目的社会卫生问题。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通过组织培养系统建立HBV的研究模型。由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与人HBV一分相似,因此国内外学者一致...  相似文献   
23.
24.
25.
李秋香  李冬田 《天津医药》1995,23(11):653-655
对29例慢性乙肝患者用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TFHBV)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对照组、非特异性因子(TFn)治疗组以及TFHBV治疗组,肝功能和HBV感染指标均有改善或阴转,其效果依次为TFHBV〉TFn〉对照,在感染指标阴转率上经x^2检验,HBsAg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HBeAg、抗-HBc、pre-S1以及HBVDNA3组之间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6.
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香  李冬田 《天津医药》1994,22(10):586-588
从HBsAg阳性患者血清中提取纯化的HBsAg和Dane颗粒,经灭活后免疫猪,从猪牌脏和白细胞透析物中制备出乙肝特民性移转因子(TFHBV)。经一系列理化性状及药典规定项目的检测均符合生物制品标准,用Cr白细胞粘附抑制实验(Cr-LAI)证实该TFHBV具有抗原特异性,体外能转移对HBV的免疫性。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Renz等^〔1〕直接酶标HBV DNA探针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法进行了改进,用其直接酶标HBV DNA 制备探针的方法,杂交后用增强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取代直接酶标DNA探针检测法中的酶催化底物显色法〔2〕。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方法在保持了特异性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直接酶标HBV DNA探针检测法的敏感性,使这种方法成为可替代同位素探针测定血清中HBVDNA的一种新的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HSV-TK基因重组腺病毒(AdTK)旁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用MTT法计算细胞抑制率,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病毒感染过的肿瘤细胞和经AdTK/GCV系统处理的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与未感染的肿瘤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均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前者的抑制率随感染AdTK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增高,后者随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旁杀伤效应在TK自杀基因的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旁杀伤效应可能是基于多个环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9.
陆宁  李冬田 《天津医药》2001,29(11):699-701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50多年来人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治疗仍限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直接疗法上。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有了较大的改进,先后出现了对恶性肿瘤的细胞因子治疗、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但仍属直接疗法。最近,基础和临床肿瘤工作者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肿瘤的间接疗法上。其原因是人们意识到,血管形成不仅为正常生理过程,如伤口愈合、胎盘形成等所必需,而且对病理过程如恶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研究表明,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血管形成,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提供充分的氧气和营养,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表达多种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细胞增殖。鉴于此种认识,美国Folkman医师设想利用血管形成抑制剂(Angiogenesis Inhibitor)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使肿瘤细胞因缺血、缺氧而死亡,从而延缓晚期肿瘤生长,延长病人带瘤生  相似文献   
30.
杨洁  安纯明  佟惠春  李冬田 《天津医药》2002,30(12):713-716
目的:通过分离、克隆、重组出内皮抑素基因并测定其基因序列,探讨单独或联合其它血管抑制因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经纯化作为生物制品可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方法:采用RT-PCR技术自肝癌组织中扩增出内皮抑素目的基因片段,采用pEZZ18为分泌型质粒载体构建含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DH5α内进行表达。结果:成功获得内皮抑素基因并经序列测定证实。序列分析显示与已发表的内皮抑素基因无明显差异。克隆至pEZZ18载体构建成功含内皮抑素基因的分泌型重组质粒。结论:构建的重组质粒具有外分泌特性,为成功分泌表达内皮抑素、快速纯化及临床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