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方法:1981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脊柱转移瘤患者447例,男291例,女156例,年龄25~75岁,平均56.1岁.原发灶明确者340例,原发灶不明者107例.同时合并肺、肝、脑等重要脏器转移者215例.手术治疗183例,保守治疗264例.采用Tomita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不同分值分为4组,2~3分者为A组,4~5分者为B组,6~7分者为C组,8~10分者为D组,对4组及不同原发肿瘤患者的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3~92个月,平均23.5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0.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9个月,1年生存率为38%.肿瘤原发于肺、肝、胃肠道者145例,中位生存时间4.4个月:原发于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原发于肾脏者27例,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原发于其他部位者22例,中位生存时间5.1个月;原发灶不明者107例,中位生存时间6.8个月.A组65例,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B组49例,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C组128例,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D组205例,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4组问生存时问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Tomita评分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单发的、原发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脊柱转移瘤,Tomita评分2~3分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2.
背景用加热疗法来辅助持续被动运动,能促进四肢关节活动度的恢复.目的加热疗法辅助持续被动运动用于改善单纯上肢或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象选择2000-10/2002-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4例.上肢肘关节活动障碍16例,下肢膝关节功能障碍68例,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方法治疗组42例采用先预热关节部位,然后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对照组42例则采用单纯的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应用关节活动度量表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改善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肘、膝关节治疗前后活动度的比较和治疗前后肘膝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4例均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肘、膝关节活动度治疗后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01.40±25.76)°,(86.14±27.66)°,t=5.25,P<0.01];治疗后肘、膝关节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4.32±16.54),(64.89±13.76)分,t=4.24,P<0.01 ].结论采用加热辅助持续被动运动治疗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肘、膝关节功能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持续被动运动.  相似文献   
43.
热疗辅助持续被动运动改善四肢关节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科临床康复中,已将辅助持续被动运动(CPM)列为改善关节活动度的首选方法。如何提高CPM的临床疗效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证明用一些方法辅助CPM治疗可以提高CPM的临床疗效。作采用加热方法辅助CPM治疗来改善四肢关节活动障碍患的关节活动度,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4.
血液回输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对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无菌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5.
骨科临床康复中,已将辅助持续被动运动(CPM)列为改善关节活动度的首选方法。如何提高CPM的临床疗效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证明用一些方法辅助CPM治疗可以提高CPM的临床疗效犤1犦。作者采用加热方法辅助CPM治疗来改善四肢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6.
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对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19例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行后路三维矫形术,并经同一切口行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男9例,女10例,年龄11~20岁,平均14.5岁。Lenke分型:1型13例,2型6例;术前Cobb角60°~104°,平均73.9°;术中切除肋骨4~6根,平均5.4根,切除长度1.5~2cm。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检查,选择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_1)及二者占预计值百分比(FVC%,FEV_1%)作为观察指标,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复查肺功能,了解肺功能变化情况。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Cobb角10°~59°,平均26.5°,侧凸矫正率为64.1%;术后3个月时,FVC、FEV_1、FVC%及FEV_1%较术前均有下降,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年及2年较术前均有升高。校正年龄和身高对肺功能的影响后,FVC%及FEV_1%的动态变化显示术后3个月至2年患者肺功能在持续改善。结论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结合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对患者的肺功能干扰小,术后肺功能恢复快,可作为脊柱侧凸合并中重度胸牢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7.
脊椎共面排列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初步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脊椎共面排列(vertebral coplanar alignment,VCA)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scoliosis,IS)的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9月采用VCA技术治疗IS患者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1~21岁,平均15.3岁;Lenke 1型14例,2型6例;术前主弯Cobb角50°~86°,平均67.5°,柔韧性11.4%~50.9%,平均31.7%;胸椎后凸5°~55°,平均25.7°,按Lenke矢状面形态分,6例为"+",4例为"-",10例为"N"。均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VCA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治疗。以主胸弯Cobb角评价矫正率,并测定胸椎后凸变化;以顶椎肋骨隆起间距(rib hump,RH)、顶椎椎体肋骨比(apical vertebral body rib ratio,AVB-R)、肋骨弥散间距(apical rib spread difference,ARSD)和椎体旋转角(rotational angle to sacrum,RAsac)评价旋转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15~196min,平均164min;术中出血400~800ml,平均680ml;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主弯Cobb角12°~27°,平均20.6°,平均矫正率70.1%;RH、AVB-R、ARSD及RAsac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6.3%、29.8%、74.3%和54.1%;术后后凸17°~27°,平均21.8°,术前为"+"或者"-"的患者均矫正为N,无1例发生或残留平背畸形。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见矫正丢失和失代偿发生。结论:VCA矫形技术能有效矫正IS患者的冠状面畸形,有效获得或维持胸椎生理性后凸,且具有较好的矫正旋转畸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9.
360°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定川  高峰  曾建成  李浪 《华西医学》2012,(11):1625-1628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中360°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3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21例,女18例;年龄35~75岁,平均51岁。病程12~50个月,平均31个月。滑脱部位:腰3 1例,腰4 11例,腰5 24例,腰4、5 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27例,峡部裂性滑脱12例。按Meyerding分度:Ⅰ度21例,Ⅱ度13例,Ⅲ度5例。患者均有腰腿痛症状,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后路减压、复位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中以360°行椎间及后外侧三维立体植骨融合,在椎体前中柱采用植骨加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方式。术后定期随访,摄X线片检测融合情况,使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症状缓解情况,Greenough-Fraser综合评分评价腰腿痛治疗结果。结果有3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植骨愈合率100%,愈合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外露及脱落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下肢神经根痛VAS评分为(7.52±1.23)分,末次随访时为(1.67±1.18)分;下腰痛术前(6.83±1.51)分,末次随访时为(1.11±0.7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eenough-Fraser综合评分术前为(24±7)分,末次随访时为(5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60°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确实有效的融合方法,利于提高相应区域的植骨融合率及恢复椎间隙高度,使融合更稳定。  相似文献   
50.
5·12汶川大地震老年人脊柱骨折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老年脊柱骨折类型构成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将119例伤员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0岁组78例,≥60岁组41例.收集其骨折类型、神经损害程度、复合伤及多个部位脊柱骨折的有关数据,分析发生地震伤时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结果 ≥60岁组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最多见(占所有骨折类型的48.8%),其次是爆裂骨折(占46.3%),仅有2例骨折脱位,未发现有安全带骨折,其骨折类型的总体构成情况与<60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0例伤员伴发了较严重的神经损害(24.4%),29例伴发其它部位损伤(70.7%),16例出现多个椎体损伤,发生率为39.0%,与<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60岁组中神经功能发生A级损伤2例,B级损伤2例,C级损伤6例,D级损伤8例,神经功能正常(E级)的伤员有23例.发生复合伤的29例伤员中,并发肢体骨折20例,并发肋骨骨折11例,并发挤压综合征、肺挫裂伤、肠梗阻的伤员各有1例,并发两种以上复合伤5例.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部位以T12、L1、L2最多见,16例伤员中发生两个以上椎体压缩骨折10例,两个以上椎体爆裂骨折2例,1个椎体爆裂骨折及另1个椎体压缩骨折4例.结论 汶川大地震老年人脊柱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其类型构成与中青年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中青年脊柱骨折伤员相比,老年人发生严重神经损伤的比例低,发生复合伤和多个椎体损伤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