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0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240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02篇
妇产科学   64篇
基础医学   288篇
口腔科学   154篇
临床医学   755篇
内科学   398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2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33篇
综合类   1539篇
预防医学   575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496篇
  13篇
中国医学   640篇
肿瘤学   12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应激障碍诱发认知损害的行为学变化和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针刺改善认知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2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急性应激模型(ASD)组和电针(EA)组,每组8只。采用斯金纳箱足底电击无固定周期电击10min,中间间隔10min,连续5个循环建立急性应激小鼠模型,急性应激3天后,电针刺激耳甲区,2/15Hz,0.5mA,30min/次,每日1次,持续3d治疗。利用旷场、水迷宫实验等实验评估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和海马组织中的BDNF、Syn-1的表达水平;高尔基染色法检测海马树突棘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SD组小鼠旷场的中心停留时间减少(P<0.01),运动总距离无明显变化(P>0.05);海马及前额叶中ASD组小鼠BDNF、Syn-1表达均下降(P<0.01,P<0.001);海马中树突棘密度减少(P<0.001)。与ASD组相比,EA组小鼠在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增加(P<0.01),运动总距离无明显变化(P>0.05);海马和前额叶中EA组BDNF、Syn-1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海马中树突棘密度增加(P<0.001)。水迷宫第一天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呈逐渐缩短且稳定的趋势(P<0.05),平均速度逐渐缩短(P<0.05)。第二天Control组小鼠停留目标象限时间大于对侧象限(P<0.01),ASD组无明显变化(P>0.05),EA组(P<0.001)。结论:针刺对急性应激障碍诱发的认知损害的防治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BDNF蛋白表达、增加Syn-1含量,从而增强突触可塑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2.
慢性疼痛在我国发病率高,常伴有抑郁、焦虑与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慢性疼痛导致的认知障碍是最常见且恢复难度大的并发症。针刺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治疗认知障碍的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研究。目前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大脑前额叶、前扣带回、岛叶、丘脑、海马、伏隔核与杏仁核等功能活动;调节突触可塑性以及单胺类、胆碱类与炎症因子等物质的释放,改善慢性疼痛导致的认知障碍。本研究就近5年针刺治疗慢性疼痛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应激障碍诱发认知损害的行为学变化和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电针改善认知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2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ASD)和电针组(EA),每组8只。采用斯金纳箱足底电击无固定周期电击10 min,中间间隔10 min,连续5个循环建立急性应激障碍小鼠模型,急性应激3 d后,电针刺激耳甲区(1 mA,2/15 Hz, 30 min/次),1次/d,持续3 d治疗。利用旷场、水迷宫实验等评估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和海马组织中的BDNF、Syn-1的表达水平;高尔基染色法检测海马树突棘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旷场的中心停留时间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及前额叶中模型组小鼠BDNF、Syn-1表达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中树突棘密度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在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增加,差异具有统...  相似文献   
84.
随着抗结核药的广泛应用 ,多重耐药菌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已成为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开发新药 ,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近 10年来 ,国内医药界应用中医药治疗肺结核取得明显成效。现就该领域的研究综述如下。1 肺结核的中药治疗1.1 辨证论治 肺结核以虚证居多 ,尤以阴虚为主。李东岱等 [1]以抗痨散 (黄芪、百部、白芨、龟板、丹参、冬虫夏草、蜈蚣、牡蛎、玄参、百合、川贝母、五味子、紫河车 )为主分肺阴虚、阴虚火旺、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肺脾两虚、脾肾阳虚和肺肾阴虚九型 ,分别应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合…  相似文献   
85.
随着 1995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 (CERNET)建成以后 ,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进入 CERNET和因特网。尤其是 Internet技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应用 ,这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实现高层次、全方位的中医药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据此 ,笔者在 2 0 0 1年 10月 ,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利用 Internet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以期了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加快高等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提供一些参考。1 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现状1.1 联接 Internet的情况 全国现有高等中…  相似文献   
86.
与时俱进 建设现代化的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学院 40周年校庆过后 ,转眼之间过去了五年 ,现在又迎来了学院的 45周年校庆。五年来 ,图书馆已由传统的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图书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实现了新的突破 ,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变化。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 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  五年来根据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不断购进了一批现代化设备 ,到目前为止 ,馆拥有微型计算机 85台、终端 2台、服务器 3台、交换器 2台、不间断电源 1台、扫描仪 1台、打印机 7台、复印机 1台、传真机 1台、中央空调 1台等现代化设备。此外 ,还增加了一批家具 ,增加了电脑桌 5 4张、阅览…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为检测日本血吸虫成虫67kDa分子抗原(SjAWA67)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方法 通过SDS-PAGE和电渗方法,从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中分离纯化出67kDa分子抗原,并用该抗原包被酶标反应板微孔,进行ELISA检测。结果 SjAWA67的纯度已达到电泳纯和免疫纯,对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血清的捡出率分别为100%和95%,与正常人血清、肝吸虫病和肺吸虫病患血清均未出现明显的交叉反应,44例血吸虫病患治疗后3、6和12个月后的阴转率分别达45.5%、75.0%和90,9%。结论 SjAWA67分子抗原具有较好的疗效考核价值和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影响脑转移瘤综合治疗效果因素。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l989年 9月至 1997年 3月本院治疗 40例不同原发癌瘤脑转移瘤 ,就不同治疗方法、不同病理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的中位生存期 9 1个月 ,1年生存率为2 0 0 % ( 8/40 )。 1年生存率先放疗后化疗组为 2 9 4% ( 5 /17) ,单纯放疗组为2 0 0 % ( 2 /10 )。先化疗后放疗和单纯化疗组均为零。结论 :不能手术的脑转移瘤以放疗加化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9.
胆总管结石是外科最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升以及医院硬件设施的完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且具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势。但是,临床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为4%~24%,因此,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胆总管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术后复发机制及相关因素亦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笔者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胆道微生态、胆道解剖三个维度,阐述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相关机制与研究进展,为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提供新的策略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0.
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效果与治疗时间选择的差异。方法对17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采用AF治疗后进行回顾性总结性分析。结果17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中爆裂型7例,屈曲压缩型9例,合并脱位1例,其中11例合并不同程度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D级9级;E级4例。术后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为:B级1例;C级2例;D级1例;E级13例。椎体高度及节段弧度恢复为: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50%(25%~70%),术后平均高度为95%(75%~100%)。Cobb’s角,术前平均22°(12°~40°),术后平均2.4°(0°~10°)。结论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应用AF系统治疗效果满意,且手术疗效与时间成正比,越早手术则椎体高度的恢复及神经功能恢复越能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