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复述、命名、理解综合训练治疗重度 Broca失语 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 10月我科收治重度 Broca病人 1例,经采用复述、命名、理解综合训练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患者男性, 66岁,教授,于 2000年 10月 13日入院。 4d前无明显诱因休息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头昏。 3d前于吸烟后突然出现言语不能,肢体无力及头昏加重,伴呕吐 1次,并有饮水呛咳。到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经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西比灵治疗 2d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查体:神清萎糜,不能言语,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右侧病理征阳性。头颅 CT:左侧基底节区、左脑室体旁白质内及左额、顶叶…  相似文献   
52.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量效关系,探讨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最佳剂量。【方法】抽取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为1、2、3、4组,每组25例,分别用1.6mg、2.8mg、3.6mg、5.2mg剂量的纳洛酮治疗,疗程15d,观察临床疗效,并做出量效关系曲线。【结果】结果表明,用1.6mg纳洛酮治疗基本无效;2.8mg纳洛酮治疗稍有好转,量效关系曲线处于上升阶段;3.6mg纳洛酮治疗有效,量效关系曲线处于高速上升阶段;3.6~5.2mg纳洛酮治疗明显好转,但从量效曲线上看上升趋势已不明显。【结论】结合量效关系曲线,纳洛酮治疗脑梗死最佳剂量为3.6~5.2mg。  相似文献   
53.
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含量最多的非特异性兴奋性氨基酸,它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调节。谷氨酸可由多种前体物质合成,脑内含量丰富,尤以大脑皮层、尾状核、小脑和海马含量最高。谷氨酸在谷氨酸能神经元内被摄入、聚集、贮存于囊泡内,囊泡载体具有高度特异性,不运载别的...  相似文献   
54.
杨军  杨琴  承欧梅  贾延劼 《重庆医学》2006,35(4):369-371
1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通常又称作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非造血干细胞(nonhematopoietic stemcell)或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 fibroblast)。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BMsCs具有与其他干细胞一样的特性: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处在不同的徽环境中能分化成多个细胞系,形成多种间充质细胞,包括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特别是能够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55.
<正>随着临床实践及研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方面,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s),可发生在帕金森病病程的任一时间点,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息息相关,也与抗帕金森病药物应用的副作用密切有关,并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以快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期骨骼肌失迟缓缺失引起的临床表现,它可作为单一疾病发生,也可作为α-突触核蛋白病中的先驱症状而存在,同时影响疾病的进展和程度。但关于RB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干及黑质纹状体功能在RBD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脑干作为睡眠管理中心在RBD发病机制中尤显重要。本文就最近几年国外的主要神经影像学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7.
焦虑症患者主诉繁多,以焦虑、失眠、多梦、心烦、潮热、肢体感觉异常、乏力为主要表现,其中肢体麻木、疼痛、蚁走感等躯体症状在临床上较多见,查体往往无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检查也无异常发现,这些异样的感觉困扰着焦虑症患者.近来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早期的肢体麻木、疼痛等异样感觉是小神经纤维受损的结果[1~3].定量感觉检查是早期发现小的神经纤维受损的较敏感的方法[4].伴有主观感觉异常的焦虑症患者是否客观上也存在类似的躯体感觉功能障碍,作者使用定量感觉检查法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健康妇女血浆β-淀粉样蛋白 (Aβ)的变化规律 ,探讨 Aβ可否作为脑功能减退的标志。方法 选择重庆市主城区 53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 Aβ的含量。结果 随增龄血浆 Aβ呈增高趋势 ;老年组 Aβ5.37± 2 .1 6ng/ ml,中年组 Aβ 4.49± 2 .30 ng/ ml,青年组 Aβ 3.64± 1 .81 ng/ ml,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随增龄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所占的比率增大 ,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减小 ,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技术工作的比率增大。结论  Aβ可作为脑功能减退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9.
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CBD)是一种以不对称的运动症状和大脑皮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金标准为病理诊断,临床特征的异质性以及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症状和病理方面的重叠性使得诊断难度大.现行诊断标准正确率较低,未将影像学纳入其中.本文主要综述近几十年CBD的影像学进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放射性核素显像等,以及其在疾病鉴别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60.
脑卒中急性期血浆淀粉样β蛋白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淀粉样β蛋白(amyloid beta protein,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在脑内的沉积被认为是AD发病机制的关键步骤,动物试验提示Aβ也参与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发病过程.但在临床试验中Aβ含量变化是否与VD的发病有关还不清楚.目的测定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VD患者血浆Aβ的含量,探讨其在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核医学科.对象2001-09/2002-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2例(脑卒中组),脑出血28例,脑梗死64例;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的30例,在左侧大脑半球的29例,另33例左右半球均有病灶或病灶在脑干、小脑;病情轻者71例,病情较重者9例,病情重者12例.同期门诊或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2例(血管性痴呆组).正常对照组来自重庆市主城区健康志愿者45例.方法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VD患者血浆中Aβ的浓度,比较各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分析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对Aβ的含量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中Aβ的含量.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不同病因、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的各组患者Aβ的含量.结果脑卒中患者血浆中Aβ含量为(1.65±0.15)μg/L,血管性痴呆组为(1.04±0.13)μg/L,正常对照组为(4.12±0.11)μg/L,脑卒中组血浆中Aβ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明显低于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浆中Aβ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病变部位患者Aβ的含量无明显差异,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Aβ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