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目的 分析基层儿童医院门急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门急诊2011年1~9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23例进行分析,并对其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品种及临床主要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 123例ADR报告涉及药品7大类38种,导致ADR依次是头孢类、青霉素类和抗病毒类;静脉滴注导致ADR例数占大多数(98%);严重ADR20例(15%).结论 临床应重视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严密关注严重ADR药品,尽量减少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加强ADR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早期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间断鼻胃管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胃肠转运时间及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7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组及间断鼻胃管喂养组各37例,在静脉补液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用一种方法,同一种配方乳喂养,比较出生1周内其奶汁胃肠转运时间,体重变化及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喂养后一周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间断鼻胃管喂养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热能达100kal/(kg·d)时间及胃肠转运时间显著缩短(P〈0.05)。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呕吐、残留的发生率减少(P均〈0.05)。【结论】早期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间断鼻胃管喂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3.
手足口病(HFMD)是流行于婴幼儿童的急性肠道病毒感染,主要病因为肠道病毒71型( 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临床以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和急性循环呼吸衰竭,严重患儿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 NPE),病死率60% ~ 100%[3].2010年5-8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7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合并NPE危重患儿13例,应用亚低温联合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常见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2年1-12月收治的151例VLBWI和ELBWI,对其主要并发症及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151例患儿中治愈或好转112例(74.17%),放弃治疗或死亡39例(25.82%)。治愈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VLBWI和ELBWI主要并发症是: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贫血等;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肺出血、NRDS、颅内出血、先天畸形等。结论 VLBWI和ELBWI易出现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易导致患儿死亡或影响生存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其并发症的认识,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尽量减少这类患儿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患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特点以及与HPH的相关性。方法围产期缺氧性新生儿根据生后第一天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HPH组与非HPH组。HPH组依据其生后第7天肺动脉压力(PASP)是否恢复正常分为HPH恢复正常组和HPH未恢复正常组。选择同期入院无围产期缺氧病史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对象于生后第1天、第7天采集静脉血,测定其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生后第一天各组血浆NT.proBNP比较,HPH组与非HPH组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及重度HPH组高于非HPH组和轻度HPH组(P〈0.05);重度HPH组高于中度HPH组(P〈0.05)。生后第7天HPH恢复正常组及未恢复正常组血浆NT—proBNP与第一天比较,血浆NT-proBNP均低于第一天(P〈0.05)。生后第一天血浆NT—proBNP与PASP呈正相关(r=0.826,P=0.000)。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与HPH患儿心功能状态及PASP高低密切相关,动态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可反映其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的意义。方法建立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将危重新生儿转运至网络中心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治疗,使危重新生几得到及时救护。结果3年间共转运新生儿911例,转运新生儿逐年增加,病死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完善的网络转运系统,对提高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80例新生儿患者,以SIRS符合项数分组,分为SIRS2(符合2项)、SIRS3(符合3项)、SIRS4(符合4项);对照组为同期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共5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其中危重症组63例,非危重症组67例.入院后24 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结果 SIRS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TP、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越低,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大剂量血浆复苏儿童脓毒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对79例儿童脓毒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A组生理盐水 大剂量血浆(39例)和B组生理盐水(40例)液体复苏进行临床研究.[结果]A组休克纠正时间短,复发率低,需要液量少,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剂量血浆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与生理盐水相比较有纠正休克快,维持时间长,复苏成功率高,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9.
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本院EICU收治18例合并重症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对其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表现为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主要临床特点为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白细胞数及炎症反应指标升高,免疫功能紊乱,胸部影像改变特点为进展快,双肺多叶受累,以广泛肺实质浸润为主,部分病例出现肺间质渗出、支气管充气征,甚至ARDS改变.17例康复出院,另一例病情已平稳,康复治疗中.[结论]重型甲型H1N1流感病情进展快,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为突出表现,肺部病变广泛,进展迅速,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或免疫抑制状态合并细菌感染是甲型H1N1发生重型和死亡的高危因素,早期奥司他韦抗病毒、呼吸支持、控制混合感染及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肺脏超声(lung ultrasound,LUS)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初诊为CAP的100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LUS检查、胸部X线片(chest X ray,CXR)及胸部CT检查,观察LUS影像学特征,根据胸膜线异常、肺实变、肺间质改变、支气管充气征、胸腔积液等共有的影像学特征,以胸部CT作为标准,分析LUS诊断儿童CAP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并与CXR进行对比。结果 其中58例因病情危重完善胸部CT检查确诊为CAP;儿童CAP的LUS影像学特征:A-线消失、胸膜线异常、B-线增多、肺实变、胸腔积液、肺搏动等;不同病原体所致的CAP,LUS影像学特征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US检查儿童重症CAP的灵敏度高于CXR检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LUS与CT检查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953,P<0.01)。结论 LUS检查的特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