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98篇
  免费   747篇
  国内免费   293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117篇
妇产科学   72篇
基础医学   535篇
口腔科学   71篇
临床医学   2153篇
内科学   830篇
皮肤病学   104篇
神经病学   180篇
特种医学   338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429篇
综合类   2851篇
预防医学   1518篇
眼科学   90篇
药学   1387篇
  25篇
中国医学   1011篇
肿瘤学   263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372篇
  2022年   357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386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703篇
  2013年   658篇
  2012年   689篇
  2011年   878篇
  2010年   733篇
  2009年   657篇
  2008年   652篇
  2007年   585篇
  2006年   540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451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皮肤磨削术治疗面部雀斑14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皮肤磨削术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皮肤磨削术治疗面部中、重度雀斑1400例的临床效果。结果:治愈率为80%,轻度复发率为20%,总有效率为100%,其主要并发症为色素沉着。结论:皮肤磨削术是治疗面部雀斑的理想方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2.
用甲硝唑治疗慢性支管炎,治疗组52例,对照组70例,结果显示硝唑总有效率达9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厌氧菌十分有效,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深入探索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管理方法。研究结合管理实践,对过程管理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将过程管理理念与内容融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中。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了科学有效的住培过程化管理,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有助于住培制度的更新与落实,还构建了多角色关联互动的桥梁,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推动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该研究为保障培训质量提供了有效工具,对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张静  叶赛青  王谦 《西部医学》2023,35(8):1245-封三
脊柱侧凸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其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疼痛、姿势异常、步行模式异常等。步态评估有助于评估脊柱畸形改变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包含时空参数、运动学和动力学评估方法,为脊柱侧凸患者提供客观的、量化的步态分析方法。其中,表面肌电和能量监测反映脊柱侧凸患者与健康人相比步行时肌肉生理学和能量变化。本综述对脊柱侧凸的三维步态分析、表面肌电和能量监测的研究进行总结,以全面客观的反映脊柱侧凸患者步行的生物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anterior 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at the lateral supra-arcuate ligament, QLB-LSAL)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组(Q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每组各31例。记录术前(D0)、术后24h(D1)及48h(D2)QoR-40评分;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静息与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手术时长;记录术后48h内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Q组患者术后QoR-40量表评分明显高于T组患者(P<0.05);Q组患者术后T2、T3、T4、T5时间点静息及运动时疼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T组(P<0.05)。结论 与TAPB比较,QLB-LSAL可以提高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基于此,我们拟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多重PCR结合分子标记探针的检测方法用于快速筛查临床高毒力致泻性沙门氏菌,旨在指导临床快速甄别由高毒力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患者负担。方法 对沙门氏菌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选择沙门氏菌中高保守的invA、常见毒力因子pagC基因及肠毒素编码基因stn作为检测靶点,每个靶点分别设计3套备选引物和探针,进行梯度PCR筛选得到扩增效率最佳的引物对和探针(invAF、invAR、invAP,pagCF、pagCR、pagCP,stnF、stnR、stnP)。收集40株分离自临床患者标本的沙门氏菌进行灵敏度分析,选择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期肠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粘质沙雷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共12种临床常见细菌用于特异性验证。采用磁珠法抽提基因组DNA,将浓度稀释至10-2μg/ml用于特异性验证,将沙门氏菌基因组DNA进行倍比稀释,用于灵敏度验证。结果 经验证,in...  相似文献   
107.
张静  吴丹丹  强丽  吴刚   《四川医学》2023,44(4):372-379
目的 构建肝硬化患者首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非侵入性预测模型及模型的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358例既往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254)和验证集(n=104),随访至少1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首次出血训练集分为出血组(n=97),非出血组(n=157),验证集分为出血组(n=51),非出血组(n=53);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训练集中研究肝硬化患者首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使用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校标曲线等指标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效用。结果 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与肝硬化患者首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良好的相关性。基于CTP、HGB、PLT、NLR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上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95%CI 0.771~0.876),灵敏度为0.75、特异度为0.77;在验...  相似文献   
108.
肠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外科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不仅可以引起消化道局部的组织损害,还可由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使细菌和毒素移位,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生系列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导致细胞坏死或凋亡,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培养上清液中自由基、NO、TNFα、IL-6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MMLEC的体液机制。方法正常大鼠MMLEC进行原代培养,应用第三代MMLEC进行本研究。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血压40mm—Hg,维持90min),引流休克时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以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直接作用于MMLEC6h,同时以休克血浆、正常淋巴液、正常血浆、胎牛血清(FBS)、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检测上清液中MDA、NO、TNFα、IL-6的变化。结果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h后,培养上清液MDA、NO、TNFα及IL--6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淋巴液组、休克血浆组、正常血浆组、FBS组以及DMEM组;而休克血浆作用MMLEC6h后MDA、NO及IL--6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FBS组和DMEM组;其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休克淋巴液诱导大鼠MMLEC损伤的体液机制与休克淋巴液诱导MMLEC自由基损伤、促进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0.
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干预作用.方法 大鼠分为2组,干预组每日以康脑液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连续18 d后,采用颈动脉引流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软脑膜微循环变化,并以田牛氏加权积分法对流态进行分析.结果 ①康脑液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时软脑膜微血流的流态:造模前微血流速度快,细动脉为线流,细静脉为线粒流,无红细胞聚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微血流速度显著变慢(P〈0.01),多为粒流及粒缓流,重度红细胞聚集;微动脉血流明显减少,再灌注后渗出明显.康脑液组微血流速度也变慢,但流态变化较轻(P〈0.05),多为线粒流及粒线流,红细胞聚集及渗出也较轻,其流态积分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0.01).②康脑液可拮抗脑缺血再灌注时微血管口径的收缩:造模后模型组微血管立即收缩,细动脉以脑缺血15~30 min及再灌注后15~120 min、细静脉以脑缺血15 min收缩显著(P〈0.05~0.01),而康脑液组微血管口径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康脑液组软脑膜微血管口径缩窄明显较轻(P〈0.05~0.01).③康脑液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时毛细血管的关闭:造模后虽两组毛细血管交点计数均减少(P〈0.01),但模型组可见毛细血管大量关闭,而康脑液组毛细血管交点数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0.01).结论 康脑液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软脑膜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对脑缺血再灌注时的微血流变慢、红细胞聚集、微血管口径缩窄及毛细血管关闭具有很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