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本文选用抗大肠癌McAb的细胞体和抗霍乱弧菌McAb的细胞株,分别培养于HAT和8-杂氮鸟嘌呤培养基,促使杂交瘤细胞保留和消亡带有HGPRT酶基因的细菌,在通过两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中,其抗体特性和型别与培养前相同,表明杂交瘤细胞存在的HG PRT酶基因与产生抗体的基因是两个各自存在的不同基因,因此,融合后的McAb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HAT培养基培养,维护其抗体的稳定性,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3.
24.
由于皮肤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单一来源的干细胞不能形成理想的完整皮肤,尤其不能形成皮肤附属器.于是出现了采用2种或更多种干细胞合用研制理想皮肤的方法.笔者以真皮间充质干细胞( DMSC)与毛囊干细胞(HFSC)为种子细胞,与壳聚糖-丝素支架共培养形成复合物,移植治疗大鼠皮肤缺损,为组织工程皮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式在剖宫产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A、B、C组各82例。A组采用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泵镇痛,B组采用硬膜外持续微量注射镇痛泵镇痛,C组未施行镇痛措施。比较3组镇痛效果,并观察3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痛头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排尿不畅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自控微量注射泵镇痛对于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经脐二小孔入路提插式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经脐二小孔入路提插式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的精索静脉曲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单侧手术时间平均12min,术后2~4d出院(平均2.5d)。随访1~10个月,阴囊部曲张静脉团术后2个月消失,无复发,脐缘切口瘢痕呈线状很难辨出。5例不育患者精液分析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半年后配偶怀孕。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精索静脉无反流,睾丸血供正常,无睾丸萎缩和鞘膜积液。结论经脐二小孔入路提插式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综合了传统开放性和经典的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创伤极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切口无瘢痕,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较理想的新型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杭州市及浙江省部分地区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的核糖体基因分型特征及其与抗生素抗性关系。方法对1994~2004年杭州市分离的105株及2000年浙江省部分地区分离的5株O139群菌株,PCR法检测ctxA和tcpA基因,纸片扩散法测定抗生素抗性,应用核糖体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并与1997~2001年分离的20株O1群霍乱弧菌流行株代表菌株的分子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杭州市105株O139群菌株中,95株ctxA阳性菌株分为8个型(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型),其中Ⅱ型菌株为2000年后的优势克隆群(占73.7%,70/95),并于2004年引起一起较大规模的爆发;10株ctxA阴性菌株被分为3个型(α、β和γ型)。2000年浙江绍兴市4株ctxA阳性O139群分离株属Ⅱ型,浙江湖州市1株ctxA阴性分离株属γ型。20株O1群流行代表菌株被分为5个型(A、B、C、D和E型),其中A型和B型分别与O139群中的Ⅵ型和Ⅶ型的带谱相同。ctxA阳性和ctxA阴性O139群菌株间的耐药谱显著不同。67株Ⅱ型O139群菌株中共有28种耐药谱,最少的仅对2种抗生素同时耐药,最多对11种抗生素同时耐药;分别有对11种和10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在2002~2004年间成为优势菌(81.5%,22/27)。结论1994~2004年间多种核糖体基因型O139群霍乱弧菌在杭州同时或替换流行,多重耐药的核糖体基因型Ⅱ型O139群菌株于2002~2004年间成了杭州优势流行菌株。  相似文献   
28.
背景:与通常的合成纤维相比,蚕丝力学性能好,又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是制作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的良好支架材料,但蚕丝丝素纤维降解速度缓慢,难以与组织再生速率相匹配。 目的:分析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编织绳状支架的力学性能及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通过捻拧编织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细丝混合支架,并以纤维连接蛋白作表面修饰,检测支架的力学性能。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细丝混合支架上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细胞与支架复合生长、基质形成,以及细胞与支架结合的情况。 结果与结论: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混合编织支架呈乳白色,质地均匀,韧性强,为螺旋上升的绳索状,直径为2.3 mm。支架材料的最大负荷、拉伸强度、断点伸长率、弹性模量分别为(315.06±30.77) N、(75.83±7.46) MPa、(61.39±7.26)%、(213.58±23.45) MPa。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附于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细胞大多呈梭形,伸出伪足匍匐于材料的表面,形态较佳,伸展良好,呈立体状生长,并分泌基质。表明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编织绳状支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29.
背景:壳聚糖与丝素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将两者共混,可取长补短,改善性能.进行壳聚糖-丝素支架与真皮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的研究,可进一步为工程化组织构建打下基础.目的:将壳聚糖-丝素支架与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探讨壳聚糖-丝素支架对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吸附、生长及增殖的影响.方法:①壳聚糖和丝素以质量比为3:7充分搅拌混匀,冻干制作壳聚糖-丝素海绵状支架,并测其孔径、孔隙率等指标.②将该支架与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与支架复合生长、基质形成以及细胞与支架结合的情况.分别于培养6,12,24 h消化支架上的细胞,计算细胞吸附率.于培养2,4,6,8,10 d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情况.以无支架的细胞培养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该支架有分布较均匀且细密的小孔,孔与孔之间相互连通,孔径大小较均匀,孔径在100~150 μm之间,孔隙率为90.3%.②24 h内,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支架的黏附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高,24 h时的黏附率为93%,表明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可良好地黏附于壳聚糖-丝素支架上.③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于培养各检测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于培养早期(第2,4天),对照组增殖细胞数略高于实验组;于培养第10天,实验组的增殖细胞数略高于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于支架上的形态和附着良好,并有较旺盛的细胞基质分泌.表明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在该支架上能良好地生长、增殖.提示壳聚糖-丝素支架是真皮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良好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球形和方形两种碳酸钙微米粒对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等的影响。方法制备球形和方形碳酸钙微粒并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通过MTS法检测微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检测微粒在细胞表面的吸附以及引起的ROS反应,评价微粒的细胞毒性。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价两种碳酸钙微粒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两种碳酸钙微粒高浓度下造成一定细胞增殖抑制,方形微粒抑制作用更显著。微粒的细胞增殖抑制主要由微粒与细胞表面接触引起,但两种微粒均不引起细胞ROS水平升高。同时两种微粒高浓度下也可通过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抑制成骨分化,方形微粒同样更明显的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高浓度下碳酸钙微粒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造成抑制,方形碳酸钙微粒具有更明显抑制现象,生物相容性不如等粒径球形微粒。因此球形微粒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更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