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6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剖宫产术患者200例,随机分成s组(0.75%罗哌卡因+0.75ug/ml舒芬太尼)和R组(0.75%罗哌卡因),每组各100例,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术,头向置管3cm,分次注入局麻药至麻醉阻滞平面T4-T6,术中监测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评价麻醉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与R组比较,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4.5±1.2)min]及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13±5)min]显著缩短(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402±150)min]明显延长(P〈0.05);S组麻醉效果优于R组,恶心呕吐、胸闷和寒战的发生率均较R组低(P〈0.05)。两种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具有用量少、麻醉效果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2.
芬太尼对MCF-7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芬太尼对MCF -7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MCF -7细胞在不同浓度芬太尼、纳洛酮和两药联合干预后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SP法检测p5 3、p2 1/WAF1的表达。结果 芬太尼浓度≥ 0 1μmol/L时 ,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效应与时间和浓度均呈正相关 (P <0 0 1) ,72h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为 0 81± 0 0 2 μmol/L。随着芬太尼浓度增加 ,G0 /G1期比例逐渐增加 ,(S +G2 /M )期比例逐渐减少。芬太尼组浓度≥ 0 1μmol/L时 ,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较纳洛酮和芬太尼联合给药组差异无显著性。给予芬太尼 10 μmol/L后胞核内p5 3、p2 1/WAF1AOD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芬太尼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MCF -7细胞增殖 ,主要是将细胞阻滞在G1期 ;其机制可能是上调野生型p5 3和p2 1/WAF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观察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探讨两种药物复合应用的安全性。方法9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即B组(0.15mg/ml布托啡诺)、F组(20阻洲芬太尼)和BF组(0.1mg/ml布托啡诺+10μg/ml芬太尼)。在手术缝合皮肤前接镇痛泵,记录手术后1、4、8、12、24和48h患者镇痛评分、镇静评分、Bp、HR、R、SpO2、按压次数、镇痛药物消耗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等。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1、4、8和12h的镇痛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与BF组镇痛评分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B组和BF组1、4、8和12h镇静评分较高,但无过度镇静的发生。从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看,B组满意度最低,BE组最高,F组略低于BE组。F组患者发生皮肤瘙痒(16.7%)、恶心呕吐(23.3%)的比例较高,B组的镇痛效果较差,但B组及BF组均无皮肤瘙痒的发生。结论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布托啡诺适度的镇静作用成为患者满意度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椎托啡诺在预防和治疗开胸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三组,每组40例,即B组(布托啡诺组)、F组(芬太尼组)和N组(对照组)。在缝合皮肤前静脉注射拟观察的药物,观察患者在拔管即刻和在苏醒室的躁动及镇静评分、药物不良反应、拔管时间及缓解情况等,N组患者若发生躁动则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μg/kg.结果三组患者在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拔管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镇静评分较高,但是没有过度镇静或苏醒延迟的发生,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苏醒室F组追加芬太尼后躁动缓解率为50.0%(8116),而B组追加布托啡诺后躁动缓解率为100.0%(6/6)。N组发生躁动的患者经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后躁动缓解或减轻率为88.0%(22/25),F组8例患者追加芬太尼后有5例出现一过性的呼吸抑制,而B组及N组均无呼吸抑制的发生。结论布托啡诺是预防和治疗术后躁动的理想选择,而芬太尼并不能有效防治术后躁动。  相似文献   
105.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被广大外科医师和患者所接受。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腹腔镜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手术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对人体生理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CO2气腹引起的呼吸循环系统改变。腹腔镜手术的这些特点,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腹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影响1.腹腔镜手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主要为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原因主要是CO2气腹所引起的腹内压增高和CO2吸收导致的高碳酸血症,其程度与气腹的持续时间和腹内压增高的程度有关。Anders…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不同胚龄人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NPC)培养及增殖分化特性.方法 取人胚原代细胞分为小胚龄全脑组、较大胚龄全脑组及较大胚龄纹状体组,悬浮培养.鉴定细胞球巢蛋白抗原的表达,分化及自我更新能力.观察各组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状况.运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比较各组神经球分化后,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 各组培养出的悬浮细胞球巢蛋白抗原阳性,可分化为MAP2或GFAP阳性细胞,BrdU掺入实验阳性.培养1周时,较大胚龄纹状体组的神经球数目最多,形态最规则,其次分别为小胚龄全脑组、较大胚龄全脑组.采用有限稀释法可从较大胚龄纹状体组挑选单细胞克隆球.各组NPC诱导分化后,MAP2或GFAP阳性细胞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不同胚龄人脑组织均可培养出NPC.取全脑时,随着胚龄的增加,NPC培养难度增大,但针对不同胚龄可采用不同的原代取材方法.不同胚龄NPC的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分化比例一致.  相似文献   
107.
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接受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2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2h(T2)和术后24h(T3)时间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Alb/Cr)、尿N-乙酸-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组内各点相比,T1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m-Alb/Cr和NAG在T1时间点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可引起可逆性的肾功能早期损害。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损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8.
人胚神经干细胞的长期贴壁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的长期贴壁培养条件及传代方法.方法:在多种培养条件下,分别从9周和16周人胚脑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所分离细胞的巢蛋白表达、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结果:采用高密度悬浮培养法能有效地从两种胚龄的人胚脑或室管膜下区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而采用贴壁培养法的人胚神经干细胞能保持干细胞的特性稳定增殖4个月.结论:从大小胚龄的人胚中均可成功分离培养人胚神经干细胞,贴壁培养的人胚神经干细胞能稳定增殖,是进一步进行人胚神经干细胞转基因研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比较分析人及鼠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特性。方法:实验于2004-04/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完成。孕14d及新生Wistar大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孕9周及孕16周水囊引产胎儿经胎儿家属同意捐赠,用1×1010L-1或1×108L-1的起始密度分离培养人和鼠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出现大量悬浮神经干细胞球后,一部分细胞继续悬浮培养,另一部分细胞种入用0.001%多聚鸟氨酸和0.2%明胶包被的培养瓶中贴壁培养。在培养9代左右的人神经干细胞及4代左右的鼠神经干细胞培养液中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或5%胎牛血清继续培养1周。应用抗巢蛋白及抗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作为人及鼠神经干细胞初步鉴定,应用抗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和2,3-环核苷酸磷酸二脂酶抗体检测其分化,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①用较高(1×1010L-1)起始密度可有效的分离培养原代人神经干细胞,较低(1×108L-1)的起始密度对鼠神经干细胞分离有利,贴壁培养的人及鼠神经干细胞保持干细胞的特性长期增殖。②人神经干细胞自发聚集能力强、培养维持时间长,相比较而言,鼠神经干细胞单个细胞体积大、分裂增殖快、对起始密度依赖性小、贴壁能力强。③悬浮培养及贴壁培养的人和鼠神经干细胞,经抗巢蛋白及抗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显示阳性。血清诱导分化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显示出微管相关蛋白2、神经胶质酸性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人与鼠神经干细胞分化后2,3-环核苷酸磷酸二脂酶的染色效果不佳。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和鼠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时生长特性有较大差异。表现为前者需要较高的起始培养密度、聚集能力强、培养维持时间长,后者单个细胞体积大、分裂增殖较快、贴壁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 选择6~8周龄(20~25 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栓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 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栓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 电凝法和线栓法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法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