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33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91.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以头痛、抽搐、意识障碍、视力改变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综合征,其确切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血压急性增高、妊娠及产后子痫、各种原因肾病及肾衰竭、结缔组织病、免疫抑制和细胞毒性药物等与本病发病有关,其发病机制有脑灌注压突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典型的影像学可见双侧对称性分布、多灶性、主要累及后部脑区的病灶.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原发病、减轻脑水肿、降压、抗癫痫等,一般预后良好,病程可逆.  相似文献   
92.
石慧  崔丽英 《中国医药》2013,8(2):278-280
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胸膜疾病之一,在各种不同病因的胸腔积液中占30%~60%,与淋巴结结核并列为最常见的2种肺外结核病。我国是结核病高疫情国家,随着HIV/AIDS的流行及肺外结核的增多,结核性胸膜炎也随之增多。一般认为,结核性胸膜炎多发于儿童、青少年。  相似文献   
93.
郝璐  崔丽英 《中国医药》2013,8(9):1231-1233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50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单药组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联合组以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和肺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单药组和联合组治疗1周及3个月后,哮喘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单药组日间症状:(0.96±0.78)、(0.50±0.40)分比(3.76±1.16)分;单药组夜间症状:(0.76±0.38)、(0.22±0.02)分比(3.32±0.18)分;联合组日间症状:(0.56±0.51)、(0.28 ±0.08)分比(4.04±0.84)分;联合组夜间症状:(0.52±0.25)、(0.04 ±0.03)分比(3.44±0.20)分],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单药组:(65.5±2.0)%、(73.8±1.4)%比(58.5±1.8)%;联合组:(68.7±1.3)%、(82.1±0.8)%比(58.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1周及3个月后,联合组哮喘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FEV1/FVC明显高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前后两侧初级运动皮质(M1)功能连接的特点,进而为康复治疗找寻脑功能重组的证据.方法 对5例发病l周内单侧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查和临床功能评分.同时选取正常志愿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只进行1次rs-fMRI检查.通过分析rs-fMRI两侧M1区功能连接值的改变,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功能连接变化的差异.结果 患者治疗前组两侧M1区功能连接值降低(z=0.30±0.24),低于正常对照组(z=0.70±0.21),治疗后连接值升高(z=0.58±0.28),治疗前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侧M1区功能连接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治疗前组相比,治疗后组患侧肢体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患侧上下肢体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显著升高(P<0.05)、日常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显著升高(P<0.05),提示患者治疗后功能改善.结论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可以监测高频rTMS治疗前后两侧M1区功能连接的变化,客观地证实rTMS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推测康复治疗的黄金时间窗可能位于1个月内.  相似文献   
95.
依据配对研究原则,对确诊的2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按呼吸紊乱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分为轻、中、重度,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D-二聚体、血常规检查。随着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病情的加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数比例增高,轻度组中无一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中度组发生2例(2/10),重度组发生3例(3/8);D-二聚体水平增高,分别为轻度组(498±22)μg/L,中度组(659±43)μg/L,重度组(1528±181)μg/L;血红蛋白轻度组(150±8)g/L,中度组(183±15)g/L,重度组为(261±26)g/L。说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6.
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TE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最常见致死的急症。近年来随着对PTE认识的提高,我国PTE诊断病例数显著提高,说明PTE在我国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5-2010年救治的PTE病人5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7.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7岁,因"右下肢行走费力发僵9年,左下肢行走费力6年"于2011-08入作者医院。200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时右下肢抬举发僵、费力,行走拖步,易被斜坡或小石子绊倒,当时左下肢及双上肢正常,未诊治。之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2005年出现左下肢行走姿势异常、发僵。当地医院头MRI示双侧顶叶白质病变,颈、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开展单一切口下的腓浅神经与腓骨短肌联合活体组织检查,通过回顾相关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联合活体组织检查的诊断意义.方法 共15例患者,女性7例,男性8例,年龄14 ~72岁,其中亚急性6例、慢性9例,均患有周围神经病,3例临床上合并肌肉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类型包括对称性感觉和运动性神经病7例、多发性单神经病5例、对称性感觉性神经病3例.在外踝前上方纵切口,取材腓浅神经与腓骨短肌.神经和肌肉病理结论的意义评价分为3级:(1)具有确诊意义;(2)对诊断有帮助:(3)对诊断无帮助.结果 活体组织检查病理结论有确诊意义者7例,包括血管炎5例、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1例和淀粉样变性1例.有帮助者5例:病理改变分别为:慢性髓鞘性神经病伴洋葱球样肥大纤维;小血管病变伴轻度炎性反应;轻度间质炎性反应;脂褐素沉积等.无帮助者3例.最终12例通过活体组织检查得以确诊.结论 联合活体组织检查的诊断阳性率较高,血管炎周围神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适用联合活体组织检查.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周围血棘红细胞检测采用外周血涂片、红细胞盐水诱发实验和扫描电镜方法.结果 男性2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10~35岁,平均发病年龄22岁,4例以口面舌部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突出症状,3例以四肢远端不自主运动为首发突出表现,且于发病过程中累及口面部肌张力;1例以帕金森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有癫痫发作,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4例智力减退.6例肌张力低、腱反射低.8例患者外周血涂片光镜下7例棘红细胞增多,另1例外周血涂片正常,但红细胞盐水诱发实验和电镜下棘红细胞增多.所有患者肌酸激酶不同程度轻度升高.8例患者头颅MRI中,6例示不同程度侧脑室扩大,前角明显增宽;尾状核和豆状核萎缩.4例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2例正常,2例示上、下肢神经源性损害,感觉纤维轴突受累为著.外周血棘红细胞检测:7例患者外周血涂片光镜下棘红细胞增多;8例红细胞盐水诱发实验阳性,2例电镜检查符合棘红细胞增多症.结论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主要累及基底节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表现为口面肌张力障碍、舞蹈症、智力减退、癫痫发作,头颅影像学示不同程度的尾状核和豆状核萎缩,周围血的棘红细胞检测方式对该病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三重刺激技术(TST)对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6例不典型帕金森患者(多系统萎缩5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对照组为12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或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受试者进行右上肢小指展肌TST和传统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分析TST波幅比(TST测试/TST对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静息运动阈值(RMT)、MEP潜伏期特点。对上述电生理指标进行与病程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的TST波幅比明显降低[(40.7%±18.6%) vs (96.8%±3.0%),P=0.001],RMT明显升高[(63.3±5.2) vs (48.6±8.4),P=0.001],MEP潜伏期和CMC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T和传统MEP相关参数与病程或年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相关,但是TST波幅比与病程呈现负相关趋势。结论 TST较传统MEP能更好地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的皮质脊髓束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